計算機結構是誰提出的
計算機結構是誰提出的
計算機結構是馮諾依曼提出的。計算機體系結構是指根據屬性和功能不同而劃分的計算機理論組成部分及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理論的總稱。其中計算機理論組成部分並不單與某一個實際硬體相掛鉤,如儲存部分就包括暫存器、記憶體、硬碟等。
計算機體系結構指軟、硬體的系統結構,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從程式設計者的角度所見的系統結構,它是研究計算機體系的概念性結構和功能特性,關係到軟體設計的特性;二是從硬體設計者的角度所見的系統結構,實際上是計算機體系的組成或實現(參見計算機組織),主要著眼於效能價格比的合理性。亞當(Adam)等人為了說明和研究從程式設計角度所看到的計算機的屬性(外特性),在1964年最先提出計算機系統結構的概念
計算機思維概念誰提出
周以真。計算思維是美國卡內基大學的周以真教授於2006年3月首次提出的一種理論。周以真認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去求解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類行為的,它涵蓋了計算機科學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後來國際教育技術協會和計算機科學教師協會於2011年給計算思維做了一個可操作性的定義,即計算思維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
該過程包括以下特點:
1、制定問題,並能夠利用計算機和其他工具來幫助解決該問題。
2、要符合邏輯地組織和分析資料。
3、透過抽象,如模型、模擬等,再現資料。
4、透過演算法思想(一系列有序的步驟),支援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5、分析可能的解決方案,找到最有效的方案,並且有效結合這些步驟和資源。
6、將該問題的求解過程進行推廣並移植到更廣泛的問題中。
核式結構模型是誰提出的
是盧瑟福提出的行星核式結構模型。
盧瑟福基於其在公元1909年發現的a粒子的反向散射現象,提出了原子模型的新學說-行星核式結構模型。該模型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區域,此區域叫原子核,而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軌道運動。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盧瑟福的核式原子結構模型準確地反應了原子內部結構的基本形態,卻無法解釋觀測到的原子所發出的各種光譜的頻率。此外,原子內部的電子不斷向外輻射能量必然會導致電子軌道的縮小最終與原子核所帶的正電子中和,與事實相悖。
中國教師節的由來及意義 中國教師節是誰提出的
中國教師節的由來及意義
公曆9月10日,是我國的教師節。我國曆史上曾建立過教師節。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為教師節,後又將教師節改為8月27日( ...
中國植樹節來歷 中國植樹節誰提出的
中國植樹節來歷
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
中國的植樹節,因時代的演變,先後作了三次改定。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後,民國4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准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 ...
世界環境日是為誰而設立的紀念日 世界環境日是誰提出的
世界環境日是為誰而設立的紀念日 世界環境日是誰提出的
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6月5日會選擇一個成員國 ...
日心說是誰提出的
日心說是尼古拉 哥白尼提出的。尼古拉 哥白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在哥白尼40歲時,他提出了日心說,否定了教會的權威,改變了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的看法。當時羅馬天主教廷認為他的日心說違反《聖經》,哥白尼仍堅信日心說,並認為日心說與其並無矛盾,並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他的偉 ...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誰提出的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張璪提出的。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來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並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於這一轉化過程, ...
內卷是誰提出的
1、這個詞最早是美國一個學者提出來的。
2、“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階模式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 ...
誰提出了新的偉大工程
鄧小平提出了新的偉大工程。
鄧小平在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中國共產黨為領導人民完成把中國由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偉大革命而進行的黨的建設的偉大實踐。
它高度概括了執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的建設的總目標,總任務,指明瞭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