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福建的首飾習俗

·福建的首飾習俗

  [衣著] 清未民初,男裝上穿對襟式便衣、襯衫和背褡,下穿大腰便褲。城市商賈人家、讀書人則穿大襟長衫,以大前襟由左掩右,右側套衣襟縫口袋。中老年婦女衣式:有梭腰捆邊大襟、扎袖大襟等。富裕之家穿著,男的多長袍馬褂;女的穿半長衫,衣長至膝蓋,下著折迭

  長裙,裙長至腳面。嬰兒不論寒

  暑都是裹“納裙”,穿無領斜襟和尚衣,滿月後穿散襟不縫邊的俗稱“滿月襖”。幼兒學步時,均穿開襠褲。布料,貧富殊異,富人多綢緞紗羅、皮、棉、洋布。窮人多用土布,或自自織苧布以製衣褲。。所以農家女出嫁時必備有苧藍、苧筐。

  民國期間,時興男穿中山裝、長褲。女性為大襟衫、旗袍。有身份的知識者穿著長袍馬褂,戴“帽塔”或高帽。而鄉村婦女常在襟邊、袖口和褲腳飾以花邊。農村無多大變化,衣著的式樣是由長向短、裙向褲的趨向改變。常用布料有:上海布、平陽布、常改、提尖、龍頭粗、龍頭斜、斜紋、京虎標、北京藍、一九藍、直貢等。

  50年代,男人流行中山裝、列寧裝和青年裝,婦女改穿反領襟便服、插袋褲。衣料多用平陽布、勞動布、斜紋、咔嘰、燈芯絨。“文化大革命”期間,男女青年多數穿軍服。70年代起,化纖、花呢、毛料、的確良、滌卡、中長呢、腈綸上市,增加了衣服面料的選材,而機制棉布逐漸退居次要地位。青年人則時興穿喇叭褲和直筒褲。80年代,時裝行業蓬勃發展,各種新穎舒適的衣服上市。西裝極為流行。各式夾克衫、腈綸絨衫、毛線衣、仿羽絨衣、風雪衣、皮衣、T恤衫、牛仔褲、健美褲、旗袍裙、連衣裙、百褶裙等也應運而生。面料要求考究檔次高,有冰紗、麻紗、滌雙縐、真絲雙縐、喬其紗、進口絲綢紗。農家自織的土布、苧布匿跡。勞動時也不再穿苧布短衫了。

  結婚禮服 新郎身著長袍褂,頭戴紅纓帽,腳空雙鼻鞋,腰纏綵帶,是沿襲清代裝束;新娘則風冠霞帔,紅綢襖褲,面掛珠簾,頭罩蓋頭布,是沿襲明朝裝束。此俗30年代後逐漸淘汰,隨之改換的是時興的婚禮服,新郎則西裝革履或長衫。農村新郎穿短襖長褲,新娘以帶紅的色布製成短衫長褲,粉紅襪子和紅鞋。

  [鞋]

  1949年前,普通人早晚多穿家制布鞋。鞋底用布片層層糊疊,厚約一釐米,用苧繩納成。鞋面黑色布,鞋式圓頭低幫。女式鞋鞋面橫加鞋帶,叫“一帶鞋”。勞動者下田園多赤腳,上山穿草鞋,雨天則穿布面木底的木屐,夏天穿木拖鞋。富者則穿單鼻雙鼻的布、綢緞鞋,雨天所穿雨鞋是在布製鞋底上釘上木底塗以桐油,或布底釘上鐵掌或皮。

  50年代後,鞋由家庭自制轉向商品化,鞋式多樣,品種繁多。質料有皮革、膠塑、呢布。雨鞋是短筒或半長筒的橡膠鞋。草鞋、木屐已少見,取而代之是塑膠泡沫拖鞋。80年代後,皮鞋逐漸普及,用料款式因性別、季節而異,鞋樣有長統、高跟、深口、矮跟。青年人亦愛穿各類機制彈性運動鞋,用料有皮、棉、膠、布、塑膠等。農民上山勞動也多穿塑膠鞋、橡膠鞋。

  [襪]

  民國初,一般由家庭婦女自制“布襪”。後逐漸有機制棉紗襪、羊毛襪、絲襪。襪子只是富戶和老年人穿,勞動人民上山下田是不穿的,農婦只在走親戚時才穿襪。50年代後,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穿襪較為普遍。時下一般人在夏天也穿襪,而襪的式樣的質料也由線襪發展到60年代的尼龍襪、晴綸絲襪等。

  [帽]

  50年代前,老人多戴“幅帽”,俗叫“風帽”,中青年人多戴棉紗線編織的線帽。童帽式樣較多,有虎頭帽、猴帽、披風帽等,帽子多繡花,還加上銀飾。老年婦女用黑紗巾包額頭稱之“包頭巾”。農村婦女用方巾披頭上,叫“遮頭巾”。富豪之家,男子外出多戴禮帽或毛織帽,夏天則戴呂宋帽和高階草編帽。

  50年代後,人們多戴青年帽、軍便帽、鴨舌帽。後來除少數老年人冬天戴著皮帽、氈帽和棉呢帽外,中青年人冬天是不戴帽的。夏天戴帽用以遮陽較普遍,有各色機編草帽和太陽帽等。

  [髮型]

  清代男性蓄髮留辮。民國初男性開始剪辮,髮式不一,有剃光頭、留短髮、反發或披肩發等,也有留分頭,分頭髮一般左少右多。未嫁女子梳一條或兩條辮子,綴以紅繩。出嫁後則挽髻,髻上插頭簪、頭珠、頭花。兒童留海發、留滷發。“五四”後少數婦子剪短髮。

  50年代後,男子大都留分頭,女子多梳齊眉雙辮。“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青年盛行留短髮、平頭。女的時興羊角小辮。

  70年代女子及中年婦女留短髮多運動式。

  80年代初,少數婦女燙髮。爾後,青年女性逐漸時興馬尾式束髮或燙披肩發。

  90年代則盛行高劉海或短髮,如束一條短辮多綴以新式頭花。男子型一般西頭、平頭、反發,個別人也留髮髻發,少數男子還燙髮,蓄小鬍子。

  [首飾]

  50年代以前,婦女首飾有釵、有環、戒指、手鐲等。富者為金質,一般平民為銀質,貧者銅質,手鐲多玉質,也銀質。解放後,戴首飾者漸少,“文化大革命”時幾乎絕跡。80年代,青年女性普遍戴耳環、戒指以及金項鍊、手鐲等。有些男性也戴金印章戒指和金項鍊。

福建元宵節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謂上元節,因為這節日的活動主要在月圓的夜間,通稱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動最主要的是燈會和燈猜。

  舊日福建,大體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開始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後幾乎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孃家多於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丁;嫁後已生男者,孃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後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花燈失火,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願望的表達。

  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裡,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當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於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於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於告慰祖宗。

  燈節期間各地都熱鬧非常,有幾個地方特別熱鬧,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門街,都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薄餅燈,應有盡有。

  舊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種桔燈(與“吉丁”近音),用紙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狀簡樸大方,民眾多愛觀賞。另外還有一種真的桔子燈,用較大的鮮桔皮製成。做法是在近蒂處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殼,再用小鐵絲札一燭託,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蠟燭,將蠟燭點亮。桔燈燭光透過紅紅的桔皮,通明絢爛,成為一件具有實物美感的藝術品。曾有人寫詩讚道:“何人剖桔空中點,勝看蓮花大盞燈。”

  燈節期間,有些地方疊燈為山,人稱“燈山”或“鰲山”。這鰲山開頭只是一些有錢的富貴人家所張設,任人觀賞,後來更多設在寺廟、神祠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看熱鬧。鰲山中除了幹姿百態的大小花燈之外,多還擺設一些名貴的手工藝品、古董等加以點綴裝飾,構成“鱉山勝景”,甚為壯觀。

  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人手執舞弄,屈曲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後敲鑼打鼓以壯聲勢。龍燈於元宵夜在街頭巡迴,誰家有放鞭炮以示歡迎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觀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後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後再用。

  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謎語之題材,大體說來有幾大類,一是古書中的語句,二是人物、地點、詞牌、劇目等,三是動植物、器具、諺語、成語、術語等,四是字,五是不屬於上述的其他內容。各條謎語的謎面多註明屬於什麼格,以提示和啟發猜謎者。

  猜燈謎,以前多在私人離宅或某一街巷舉行,後來多集中於公共娛樂場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開元寺,廈門在中山公園內或工人文化宮,漳州在公園內的文化館,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燈謎,也有大規模的花燈展覽。

  燈節原是群眾喜愛的傳統習俗,寄託著人們祈福的美好願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舉行燈節,不過燈內蠟燭以電燈代替,彩燈閃爍,展現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節期間也有不鬧燈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們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動,每家每戶忙於掃墓祭祖敬神,是謂“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鬧燈有其原因:傳說唐朝高宗李治於公元684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看燈看得正高興時,得知薛剛鬧事踢死太於李奇,一下給嚇壞了,從欄杆上摔下來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慘的日子。為了讓姓李的都記住這悲慘的日子,後來唐王朝統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準鬧花燈,違者不承認其為李家子孫,永定客家人系從中原遷來的,一直保持著元宵不鬧花燈的傳統。

福建元宵節習俗 上刀山撈油鍋絕活多

  2014-2-19 16:34: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下一頁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謂上元節,因為這節日的活動主要在月圓的夜間,通稱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動最主要的是燈會和燈猜。 舊日福建,大體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開始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後幾乎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孃家多於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丁;嫁後已生男者,孃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後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花燈失火,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願望的表達。 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裡,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當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於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於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於告慰祖宗。 燈節期間各地都熱鬧非常,有幾個地方特別熱鬧,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門街,都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薄餅燈,應有盡有。 舊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種桔燈(與“吉丁”近音),用紙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狀簡樸大方,民眾多愛觀賞。另外還有一種真的桔子燈,用較大的鮮桔皮製成。做法是在近蒂處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殼,再用小鐵絲札一燭託,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蠟燭,將蠟燭點亮。桔燈燭光透過紅紅的桔皮,通明絢爛,成為一件具有實物美感的藝術品。曾有人寫詩讚道:“何人剖桔空中點,勝看蓮花大盞燈。” 燈節期間,有些地方疊燈為山,人稱“燈山”或“鰲山”。這鰲山開頭只是一些有錢的富貴人家所張設,任人觀賞,後來更多設在寺廟、神祠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看熱鬧。鰲山中除了幹姿百態的大小花燈之外,多還擺設一些名貴的手工藝品、古董等加以點綴裝飾,構成“鱉山勝景”,甚為壯觀。 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人手執舞弄,屈曲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後敲鑼打鼓以壯聲勢。龍燈於元宵夜在街頭巡迴,誰家有放鞭炮以示歡迎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觀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後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後再用。 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謎語之題材,大體說來有幾大類,一是古書中的語句,二是人物、地點、詞牌、劇目等,三是動植物、器具、諺語、成語、術語等,四是字,五是不屬於上述的其他內容。各條謎語的謎面多註明屬於什麼格,以提示和啟發猜謎者。

  1 2 下一頁 相關搜尋:元宵節 習俗 湯圓


福建春節習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 ...

福建清明節習俗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昨天本報徵集讀者來說說各自家鄉的清明習俗,雖然福建各地的習俗各有不同,但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點,那就是特色清明小吃。就像福州吃“清明粿”,客家人吃的是“清明粄”或“清明桃”,泰寧人吃“暖菇包子”。民俗研究者陳友榮說,雖然各地吃的東西形狀不同、佐料不一,但裡面都放了讓食物變綠的草藥 ...

福建—春節習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 ...

各具特色的福建訂婚習俗

  福建是一個臨靠海邊的城市,福建在古代也被稱之為八閩。福建的最大景點就是廈門,在廈門這個美麗的城市,不少的人都會在這個美麗的城市中完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婚禮。本期小編就帶你去福建文化了解一下福建的訂婚習俗。   聘金:   1、禮金都以3為底。如3萬3,5萬3,10萬3。儀定的聘金尾數必為“3”字,福州方言 ...

福建結婚習俗都是什麼 福建嫁娶文化習俗介紹

  導讀:在福建辦婚禮,免不了要入鄉隨俗,雖然福建人的結婚習俗禮儀太多,但是要遵循的習俗還是要遵循的,這也是給婚姻一個好的祝福。那麼,福建結婚習俗都是什麼呢?以下是小編對福建嫁娶文化習俗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來瞧瞧吧。   福建結婚習俗都是什麼   1.嫁妝習俗   在福建地區,女孩子出嫁會準備兩個紅色的皮箱來裝 ...

福建-冬至暝搓丸-冬至的習俗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嶽 ...

各地春節習俗——福建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