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創造性”概念的歷史

“創造性”概念的歷史

  如何對待“創新”與“傳統”,對於近現代以來的中國人一直是一個緊迫而重要的問題。在舉國關注“創新”的今天,尤其需要冷靜思考二者之間的關係。近日閱讀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思想史家克里斯泰勒和波蘭著名美學史家塔塔爾凱維奇論述“創造性”概念的相關著作,頗受啟發。原來,自古希臘以來的近一千年時間裡,我們現在理解的“創造性”的觀念並不見諸哲學、神學和藝術。隨後,“創造性”經由基督教進入人類概念,但僅限於上帝從無到有的創世活動。這一局面在17世紀被打破,“創造性”終於出現在創世以外的活動領域,但仍僅限於詩歌,此後才逐漸推廣到繪畫、建築等藝術形式。至19世紀,“創造性”概念對藝術的重要性升至頂峰,幾乎成為藝術的同義詞。到了20世紀,“創造性”的概念更是進一步推廣,幾乎應用於科學、技術、藝術等各個人類文化領域。理解“創造性”概念的歷史,可以為我們對待“創新”與“傳統”的關係提供豐富的參照與深刻的思考基礎。

  據克里斯泰勒考證,英文的creativity一詞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出現,有可能是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創造或推廣的。而英語詞create源自拉丁語creare,最早出現在14世紀的作品特別是喬叟的著作中,專指神的創造,但作為人的創造活動的現代含義直到啟蒙運動之後才出現。

  古希臘:缺乏“創造性”概念

  大多數古代文化,包括古希臘、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都缺乏“創造性”的概念。希臘語中沒有與“創造”和“創造者”相當的詞彙,只有兩種與“創造性”相關的概念,一種在宇宙論領域,一種在詩歌領域。柏拉圖設想世界由一位神匠構築,不過他並非從無中創造,而是將質料按照事先存在的摹本加工而成。在柏拉圖看來,造物主的概念好比是世界的建築師,而不是它的創造者。與創造性有關的第二個概念在詩歌領域。希臘語裡對應於create或creator的詞只有poiein,指製造或創作,指代詩人的希臘詞poietes意為製造者或創作者。希臘人並沒有將詩歌與藝術聯絡在一起。他們認為詩人與藝術家不同,詩人自由地從事創作,而藝術家只是在模仿,而不是創造。藝術家並不創造,他被規則所統轄,與自由無緣。自然是完美的,有一定的規律和法則,藝術家應當去發現它的法則並模仿和服從它們,而不是去尋求自由。

  中世紀:“創造性”作為神的活動

  一般認為,“創造性”概念起源於西方基督教文化。最早的西方創造性觀念是《聖經》中的創世記述,但這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創造性,後者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在基督教傳統中,創造性專屬於神。人沒有能力創造新東西。與希臘語poiein不同,拉丁語有兩個詞creare和facere來表達創造和製造,兩者有重大區別,前者指作為神的製造者,後者指作為人的製造者。不僅如此,根據《舊約》中關於神的創世記述,聖奧古斯丁發展出一種為後世所有基督教神學家所遵從的教義,即神不是從一種業已存在的質料中而是從無中創造了世界。從無中創造是專屬於神的特權,根據已有材料產生作品的人類藝術家遠遠不能與神性創造者相提並論。

  17-19世紀:“創造性”成為藝術的本質特徵

  現代的“創造性”概念始於文藝復興時期,從那時起,創造開始被視為源於個人的能力,而不是神。但這一轉變是逐漸進行的,直到啟蒙運動時期才變得明顯起來。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藝術家和詩人的成就開始受到更廣泛的讚美,人們將“神性”與但丁和米開朗琪羅等人聯絡起來。但是說詩人在創造,這種講法仍然罕見和異常。17世紀時,波蘭詩人兼詩歌理論家沙比斯基開始談到詩人的“創新”,可以說是第一次使用“創新”一詞的人,不過,他還是把創造性視為詩歌獨享的特權,認為其他藝術都只是在模仿和複製,而談不上創造。關於我們現在所謂的“創造性”,西方思想中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18世紀。詩歌、音樂和視覺藝術第一次被歸於美的藝術,美的藝術成為一門新學科——美學或藝術哲學——的主題,浪漫主義運動將藝術家的位置擢升到其他所有人之上。“創造的”一詞第一次不僅被用於神,而且被用於藝術家。藝術家不再受理性或規則的指導,而是由感受與情緒、直覺與想象來支配。藝術家產生新穎的、原創性的東西,達到最高成就的藝術家是一位天才。然而,在18世紀的法國,創造性的觀念遇到阻力。人們認為人類的心靈不能創作,它所產生出來的東西都帶有其原型的烙印。這種阻力有三方面的來源:其一是語意上的阻力,當時所謂的“創造”多半仍採取“無中生有”的解釋;其二是哲學上的阻力,創造當時被認定是一種神秘活動,但啟蒙時期的心理學卻不肯承認神秘性;其三是藝術上的阻力,藝術家的活動一向被認為必須墨守成規,而成規和創造性又顯然是互不相容的。

  只有到了19世紀,“創造性”的概念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徹底轉變。從無中生有的要求被放棄了。創造性變成了新事物的製作,而不是從無中做出東西來。雖然並非每一種新穎性都稱得上是創造性,但創造性最終是靠新穎性加以界定的。創造性進入了藝術語言,不僅如此,它也成為藝術的專有屬性。“創造者”變得與“藝術家”同義,就如同過去“創造者”和“上帝”是同義詞一樣。

  20世紀以後:“創造性”滲透整個人類活動

  到了20世紀,“創造性”一詞開始被用於藝術以外的其他人類活動領域。任何人制造出某種新穎之物,只要在自己領域是原創的,都可以被稱為是有創造性的。這個詞已被特別用於科學家、政治家、改革家,偶爾也延伸至技術員、管理員、編輯、廚師、時裝設計師等等。

  那麼,當代這種“創造性”概念的本質是什麼?答案似乎很簡單,創造性的區別性特徵是新穎性。但這種定義過於簡單。固然每一種創造性都蘊涵著新穎性,但並非每一種新穎性都蘊涵著創造性。更重要的在於,創造性的標準不僅僅是新穎性,它同時也是一種高水準的行動,一種偉大的努力。當然,高水準從何處開始不可能明確地指出,但還是可以估計出創造性的水準,就像我們能夠估計人的才幹和社會價值一樣。具有創造性的人,其作品不只是新穎,而且也是一種特殊的才能。但這種能力也和新穎性一樣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因此,創造性總體而言並不是一個可以精確運用的概念。

  創造性概念從缺失到為神所專有,再到專屬於藝術,最後到滲透於整個人類活動,這一概念史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這個概念反映了人類關於認識中的規則與自由的看法,更因為它是不斷髮展的、因時而異的和與文化相關的。時下,培養創造力的書籍和手冊鋪天蓋地,研究創新機制、創新方法是最時髦、最來錢的課題之一,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國策。如此強調“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現象,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它的種子在中世紀晚期現代性形成之初就已經埋下了。現代性的倡導者們竭力主張現代優於古代,強調拋棄傳統,以把人類提升得更高。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古老文明和厚重傳統的國家來說,如何處理“創新”與“傳統”的關係,的確是一個要慎之又慎的問題。

  其實,一個完全穩定或僵化、從不容許改變的傳統是根本不可能,也從未存在過的。變化和出新其實是自然、社會乃至個體的一般狀況。《周易·繫辭》說:“生生之謂易。”陰陽相交自然就會出新。《大學》也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這裡的“新”是自然地“出新”,而不是人為地“創新”。現代的每一條“新聞”看上去都是“新”的,但總體上看似乎又都處於同一個層面上,時間長了不免讓人覺得空耗時間精力而沒有得到真正的新收穫。竭力強調新,恰恰意味著個人失去了獨特性。盲目求新求變反而會使生活顯得更為貧乏、蒼白和動盪不安,事實上,這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精神狀況。

幾個歷史概念解釋

  民主社會主義是世界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所信奉的政治理論。它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價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它的目的是建設政治民主、社會民主、經濟民主並推進國際民主的“社會主義”;它實現這一目的的政治手段是民主。 民主社會主義是肇端於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的政治理論體系。文藝復興運動使得人的價值得以確立,思想啟蒙運動則進一步使“人權”思想得以確立。思想啟蒙運動不僅確立了“人權”思想,更確立了“人民主權說”思想等一系列現代民主政治思想。作為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所產生的民主主義思潮的繼承者與發展者,這一系列的現代民主政治思想正是民主社會主義——這一社會主義流派的最基本的思想。所謂政治多元化,表現為政治派別多元化,意識形態多樣化,政治綱領和政治主張多樣化。

禮樂制度的概念內容及歷史意義

  概念: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禮樂制度盛行於中國的商周時期,是維繫奴隸制等級觀念的規範,也是奴隸主階級藉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其次也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

  內容:

  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在統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歷史意義:

  1、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

  2、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3、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並逐漸趨於僵化。


歷史時期是個什麼概念

  歷史時期:歷史的各個時期。   歷史時期可以指幾朝幾代,也可以指某個朝代,更可以指某朝代中某帝王的某時期,都是歷史時期。我們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來代表一個歷史時期,人類至今的文明發展時代歷程主要有: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原子時代,資訊時代。 ...

絲綢之路的歷史概念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路和東漢時的班超經營西域並再次打通延伸了絲路,以及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羅馬人透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中國的絲綢。   西漢時期由張騫首次打通的的絲路,被稱為“鑿空之旅”,西 ...

外蒙古的歷史概念

  清代初年並無“外蒙古”之名,稱漠北為“喀爾喀”或“烏里雅蘇臺”。嘉慶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因無統一名稱可用,故將烏里雅蘇臺將軍統領的廣大地域籠統地稱為“烏里雅蘇臺統部”。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等蒙古王公喇嘛擁立庫倫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皇帝,宣佈成立“大蒙古國”, ...

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文化底蘊說了算

  我們估計都有到過歷史文化名城去瀏覽,但是我們大概還不知道怎樣才能被稱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那麼,繼續來看看吧!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這些城 ...

元旦的發展歷史

  元旦元旦,也被稱為“新年”,是指公曆的1月1日。但在古代,“元旦”即是今天的“春節”,也就是農曆新年。   元旦是很多國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元旦均為法定假日;中國大陸及臺灣均作為法定假日休假三天。習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種方式互相祝福,賀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漢語“元旦”含義 ...

數九相關歷史記載

  勞動人民經歷了千百年與風雪嚴寒的搏鬥,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創造出許多記敘數九期間寒暖變化規律的“九九歌”。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謠:   未從數九先數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顧祿《清嘉錄》上記載有一首“數九歌”,十分風趣地描寫了古 ...

中華民族的歷史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祖國廣闊、富饒的土地,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的。從夏、商、周至秦漢時期,當漢族的先民華夏族開發黃河流域的時候,各少數民族先民也同時開發了周圍的廣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