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桃花運”的出處、來歷及民間傳說

“桃花運”的出處、來歷及民間傳說

  “桃花運”的出處、來歷及民間傳說

  1、“桃花運”一詞的出處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

  —《國風.周南.桃夭》

  這是《詩經》中的一首詩,俗稱詩經-周南-桃夭篇。這首詩描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情景,並對新娘的美貌和美德給以讚美。大衣就是在桃花盛開的的時候,有一個象桃花一樣美麗的女子容貌美麗,能夠生兒育女、能夠使新郎的家族子孫象桃樹一樣的果實累累、枝葉茂盛,是一個對新郎家非常合適的人選。所以古人在讚美、祝賀婚姻時常說“既和周公之禮,又符桃夭之詩”,就是出典這裡。

  2、“桃花運”的來歷

  “桃花運”這個詞原是算命術語。

  “命理”中的“桃花運”是跟據“生辰八字”中的五行所處“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的位置而言。如大運和流年行運到“沐浴”階段的時侯就叫“行桃花運”。

  在十二地支中的“子午卯酉”便是桃花,人生的“八字”也是由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而得來的,所以每個人都會有碰到“子午卯酉”的時候。如果這“子午卯酉”出現在人生的“八字”內的,便叫桃花入命。

  人生的運程(算命術語叫“大運”)每十年便行一個干支。人生的歲數運程(算命術語叫“流年”)。這兩個結合起來便叫“運”。(也是人們常說的運氣好壞便在這裡面)

  在人生的“運”上遇到“桃花”(子午卯酉)的,這就叫“桃花運”,但“桃花運”也是有好與不好的區別。

清明節來歷及計算方法

  清明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除了強調進行農業生產外,還有寒食、掃墓、踏青、插柳、植樹等風俗。今年我國首次將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列入法定放假的行列,清明節放假三天。在這裡,我們不妨瞭解一下清明節的來歷及古人過清明的風俗歷史,在三天假期裡,過一個復古的清明節。

  清明的來歷及計算方法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陽曆四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開始的第一日為清明節。這個節氣,在周代就已經有記載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陽曆)……萬物至此,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那時,還僅僅作為節氣提出。“清明”這詞,正式列為節日名稱,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漢代《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在農業生產上,正是忙於春耕春種的好時節。

中秋節的來歷及飲食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8-26 中國食品科技網 月圓最是中秋明,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按我國曆法解釋,農曆八月居七、八、九三個月之中,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舊時的中秋節,有賞月、拜月、飲團圓酒,吃月餅等風俗,而中秋節又喜被人們看作團圓的象徵,因而中秋節又稱團圓節。佳節之時,閤家歡聚,賞月、飲酒、吃月餅,以示祝福,喜慶團圓。

  中秋過節,始於唐代。中秋節的韻事是賞月,有唐明皇遊月宮的傳聞,到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中秋節“臨軒玩月,……安排家宴,團聚子女,以酬佳節”的記載,形成風尚。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流傳至今。蘇東坡有詠《小餅》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已將“月”和“餅”聯絡在一起。

  明代以來,有許多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記載。月餅用以祭月,及作為饋贈的禮物,流行於民間。《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製作麵餅互贈,呼為“月餅”。《熙朝樂事》也說,中秋,民間以月餅為禮品相互贈送,取團圓之意。《西湖遊覽志》亦云:“中秋民間以月餅想遺,取團圓之義。”明末彭蘊章在《幽州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絮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年藥,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單顏。”說明廚師將嫦娥奔月的傳說藝術地再現於月餅之上。

  到了清代,清統治者的宮廷生活皆襲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餅。為了適合本民族的飲食習慣,清宮月餅的餡心中摻入了奶油等,出現了“敖爾布哈月餅”、“奶子月餅”等特色品種。敖爾布哈為滿語,漢意是奶餅子。在塊形上,清宮月餅小者寸許,大者尺餘。重量上,輕者盈兩,重者二十斤強。在品種上,除以上所舉奶子月餅外,尚有桃頂月餅、供尖月餅、自來紅月餅等二十餘種。月餅的花色品種進一步鬥奇爭妍。據說大的直徑有一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用做祭祀。

  中秋節到來時,家家戶戶除吃月餅外,有些地區還有自己的應節食品,以增添節日氣氛。比如陝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裡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父母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在江蘇東臺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寓意和睦團圓。

  中秋佳節,各地有不少有趣的風俗。東北的一些地區,人們採摘葡萄、梨子等生果祭月;陝西的一些地區,賞桂花、划船、爬山、夜吃西瓜;安徽婺源地區必食塘魚;江蘇南京一帶食烤鴨或鹽水鴨;雲南昆明每戶必做“閤家大月餅”,然後一人一塊分而食之;山東泰安一帶吃小包子;江蘇武進人早上吃糖芋頭。有些少數民族更是隆重。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夥宰一頭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節晚祭祀祖先,分吃牛肉。朝鮮族人於中秋之夜,由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爬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月亮為好運。最後點燃“望月架”,人們圍著火堆吹起筒簫、嗩吶,敲起長鼓、銅鑼,歡歌曼舞直至深夜。

  臺灣的許多人家於中秋之夜在庭院中設案供上水果、月餅祭月,俗稱“拜月娘”。祭月之後全家人邊吃月餅邊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月餅種類越來越多,有蘇式、廣式、京式、潮式、滇式等百餘種。月餅餡有豆沙、花生、百果、金華火腿等多種。餅皮上還刻有各種不同的圖案,外觀、口感更是各具特色,工藝越來越考究。


世界郵政日的來歷主題

  世界郵政日(World Post Day )是萬國郵政聯盟的世界性郵政紀念日。   1969年萬國郵聯東京大會透過決議,將每年的10月9日確定為萬國郵聯日,以紀念萬國郵政聯盟的創立日(1874年10月9日)。 1984年萬國郵聯漢堡大會認為,萬國郵聯日這一名稱對於宣傳物件起不到預期的觸動作用,如果將“郵政 ...

沿河禮儀禁忌其他

   解放前,沿河土家人祝壽誕、立新房或為新房釘大門時,親友一定要邀集幾十乃至百餘人,前往慶賀,不滿百人者,不算角色。這些人,多帶刀、槍(火槍),抵主家晉謁主人時,先放排槍,驚動主人,主人出接,也要放排槍,作為接見禮。進屋後,慶賀一方將所帶去的錢物,陳設在堂屋內神龕前的大桌上,並在大門方,掛彩一疋,主人才安置 ...

端午節的來歷放假安排

  端午節簡介: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來歷: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 ...

二十四節氣大雪簡介 節氣大雪的來歷故事

  二十四節氣大雪簡介 節氣大雪的來歷及故事   二十四節氣大雪簡介   “大雪”是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和小雪、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的節氣。通常在每年12月7日或8日為大雪,太陽黃經達255度。   “大雪”並非是說雪很大,而是指大雪時節後,降雪的肯能行更大,降雪範圍更廣。古人云:“大者, ...

節氣冬至的來歷故事 冬至節氣的傳說故事

  節氣冬至的來歷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是上古時期根據天象物候確定陽氣 ...

大寒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大寒的來歷傳統活動盤點

  大寒節氣的由來和風俗 大寒的來歷及傳統活動盤點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24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古人根據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導農業生產不誤時節。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圭表測影 ...

春分的來歷含義 關於春分的典故由來

  春分的來歷及含義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0°時交節,春分的農曆日期不固定。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