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後,金溪被譽為“理學名教之區”。謂之“理學儒林裒然冠江右、忠賢相望,人文竟爽”,大有讀書藏書之風,以致萌生了刻書業。滸灣的書鋪街在明清時期成為江西雕版印書的一箇中心,產生了“臨川才子金溪書”這句民諺,“金溪書”成為了贛東地區的一個文化品牌。據北京琉璃廠有關文獻記載,最早在琉璃廠擺攤售書的就是江西金溪人。清嘉慶道光間京城書肆也多為金溪人所開。
“金溪書”既指金溪雕版印刷的昌盛與名望,其實也包含了金溪藏書的規模與質量。金溪史載最早的藏書處可算唐中和二年(882年)何仙舟棄官隱居疏山,建仙舟書屋以讀書著述自娛。其藏書詳情無載,但後人因此而稱此處為“書山”。北宋時柘崗吳氏讀書堂,是王安石舅家藏書處,安石舅舅吳蕃“有詩數百篇傳誦閭里”,他“出靈谷詩三十二篇”請安石為序成書。南宋時,青田陸氏一家兄弟互為師友,精研典籍,其藏書樓為槐堂和梭山老圃。當時謫居撫州的吏部員外郎許忻,藏書萬卷,年青的陸九齡兄弟曾登門拜謁求教,深獲許忻讚賞,“盡以當代文獻告之”(一說贈之),九齡“自是益大肆力於學,翻閱百家,晝夜不倦,悉通陰陽、星曆、五行、卜筮之說。”可見在許忻的指點幫助下,青田陸氏極大地豐富了藏書,不但有諸子百家,還有陰陽五行等雜著,而且注意了當代文獻的收藏,這在藏書史上很有見地。
元代金溪蘆河於廣,“博通書史,其老屋數間,環以修竹,藏書數千卷,嘗自言曰:‘餘得耕先世薄田,讀先人遺書,天之與我厚矣。’自稱書房為‘木阜山房’,人稱木阜先生”。著書甚多,有《廣成娛志》、《木阜集》等等。危素志其墓。縣城學者王頤貞築“頤齋”、“笈書盈戶”,其孫王英弱冠讀書於此,為明永樂年間進士,官至禮部尚書,為當時書法大家。
明代金溪藏書樓數量增多。雲林峰下有陽穀書院、城西有明谷書堂,都是“擁書萬卷,經史百家皆在焉”。學者可“朝夕老樹新篁之下,漱其芳澤”任由研讀。溪南東石書屋,王蓂(字東石)所建。王為正德六年進士,官居禮部主事及浙江提學副使等,後“辭官不赴,杜門讀書二十餘年”。為辨陸學非禪,著《大儒心學錄》、《東石講學錄》等。城東有寶山書屋,為聶庭璧所築。聶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直隸華亭知縣,曾“擢進單寒董其昌”,為巡撫海瑞器重,後任山東兵備副使,致仕後“歸讀寶山”。
清代金溪印書業漸盛,書鋪作坊林立,作坊主人的藏書急劇發展起來,他們中一部分人既是書商又是學者,既以書為業,經商致富,又以書為樂,藏書玩書。甚而著書立言,形成清代(尤其是清中後期)金溪藏書界的一大特色。
清代金溪藏書樓主要有:
王有年研山樓。王有年,縣城西門人,字惟歲,又字硯田。順治十六年進士,授廣西思州府推官、山東陽信知縣。後不願為官,“以病告歸,購書數千卷,嘯詠夷猶有終焉”。他從康熙元年(1662年)起以個人之力獨修《金溪縣誌》,歷十個寒暑於康熙壬子年(1672年)而書成。置於研山樓,“世有識者,聽其索觀”。王有年和清初大收藏家周亮工為摯友,經常往復切磋。亮工世稱櫟園先生,為金溪櫟園周家人(今屬合市鎮)。明清時期金溪書林有周氏刻書,數量不大,紙墨精良,就是櫟園族中之出版物。
蔡上翔存是樓。蔡上翔,字元鳳,別字東墅,縣城東門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授四川東鄉知縣,以母喪解官歸田不復出仕。其“為文縱橫馳驟,不拘一格”,是當時知名學者。上翔所居東墅書屋現仍存,但破敗不堪。位於進士第東側,乃蔡上翔晚年居家讀書著作之處。書屋僅方丈,門額上有蔡上翔手筆“東墅”二字,原先這裡茂林修竹,山泉潺潺。內有藏書樓,名曰存是,“藏書萬卷,囊括古今。”其《東墅文輯》三冊,不分卷,牌記上注“存是樓藏板”,可見蔡氏亦雕版印書。
徐氏硯雨樓。金溪印山上源徐家徐昱,字捧曦,家貧,後發憤讀書,於乾隆三十三年中舉,授湖北宜都知縣。督修萬城堤有功,擢沔陽知州,兼攝宜城縣事。其孫奏鈞在家築花園一所,栽羅漢松,植紫荊樹,鑿池種竹,又於園中建小樓一棟,題額有餘地齋,樓上題匾硯雨樓,即為藏書樓。藏書按千字文(天地玄黃等)分類編號上架,每年六月曬書,足足要忙一個月。由於上源徐家地處靜僻山區,故硯雨樓藏書躲過了清末民國的風風雨雨,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年,徐昱的六世孫徐善男手中之書仍有24大書箱。後來縣文化館徵集了一部分,分裝幾部土車推走,剩餘的於“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焚。據其家人講,那時“破四舊”,家裡厄運當頭,壓力如山,嚇不住,只有自己暗中燒書,足足煮了十多天飯,還要煮豬食,連紙灰都搗爛,怕被別人看到。有餘地齋及硯雨樓二匾亦毀於其時。
王麗南見山樓。麗南,人稱二離先生,乃王有年族中後輩,為光緒年間金溪名宿,以明經設館授徒,從遊者皆一時俊彥。其藏書樓曰見山樓。見山樓藏書約2萬餘冊,土改時散失。一部分被縣文化館徵集送省文化局,據人回憶,當時用挑老糠(即穀殼)的籮,一擔擔挑下來,一部分作廢紙賣給南貨店包豆豉。有一中學老師曾上樓揀書,揀了一大堆“寧都三魏”和李漁的“閒情偶記”等等,可惜他後來成了右派,這一箱書也毀失不存。民國時尚存的“見文如見山”的《見山樓集》是二離先生的詩文集,現已難覓蹤影。
除文人或退休閒居的官員的藏書樓外,還有書鋪作坊老闆的藏書樓。民間作坊的藏書,是藏書文化的一個部分。印書業的興旺,助長了藏書樓的發展,反過來藏書樓對善本、珍本、孤本的追求,又為印書業的發展提供了底本和範本。
趙氏紅杏山房。創始人趙承恩,字省庵,滸灣人,咸豐、同治、光緒朝三次被薦舉為孝廉方正,皆不就。晚年應聘主講章山書院,學養深厚,著述宏富,為贛地著名學者。其著作有《周易緒言》、《詩注辨誤》、《訓徒瑣言》、《性理拾遺》、《省庵初稿》、《紅杏山房文稿》等。為了便於著述付梓行世,創辦紅杏山房。一邊刻書銷售,一邊藏書自娛。從咸豐朝到清末,紅杏山房刊刻了大量的撫州鄉賢遺著。如《撫州五賢合集》、《江宜笏詩文存略》、《陸象山全集》、《湯文正公全集》、《西沱蠢遇錄》等。吳草廬(吳澄)、吳康齋(吳與弼)、吳疏山(吳悌)、陳明水(陳九川)等撫州知名學者的文集均有雕版刊行。紅杏山房所刻印的《趙氏藏書》、《漢魏叢書》等等均為多種多卷本的大型叢書,素為學者所重。紅杏山房藏書樓落成於光緒甲申年(1884)春三月,當時撫州知府鍾澤生曾記以文。
謝氏舊學山房。為滸灣謝甘盤所築,謝稍晚於趙省庵、亦嗜書成癖,廣羅舊刻版本,精心校印,其刻印本《天傭子全集》、《太平寰宇記》、《謝文貞公文集》等素為學界所重。現舊學山房已成民居,仍存於滸灣書鋪街。
吳氏三讓堂。三讓堂書局為清乾隆初年城湖吳會章在湖南衡陽創辦,道光六年(1826)又在湖南長沙開設分店,同時在金溪老家亦建三讓堂,刊售書籍兼而藏書。清末書業蕭條,衡陽書局先罷。長沙書店由族中幾人合資經營,勉強維持到民國24年(1935)終於倒閉。本地三讓堂亦漸歇業。吳會章字寬士,客遊楚湘,喜書籍,遂以書肆為業。“梓行經史子集,鏤板堆積如山”,他與兒子都“知書識禮,廣交遊,結納名俊,終日與人探討剖析古今典籍、野史稗乘毫無倦容。”吳氏三讓堂自創訖止,垂二百餘年,其藏書後星散在族人手裡。所印書籍如《韻府群玉》等海內推為善本。山東淄博蒲松齡紀念館有三讓堂刻本《聊齋志異》。
餘氏大文堂,為竹橋貢生餘鍾祥兄弟於嘉慶年間開設於滸灣鎮。竹橋讀書風氣濃厚, “覃思博覽,寒暑不輟”。大文堂藏書廣泛,無所不收。該地有餘振之者深研其各種藏書,纂輯諸子百家,文詞詩賦,岐黃星相,浮屠堪輿,天官律歷之說,刪蕪增缺,合成《萬理統宗》一書,凡九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書也多散失,據村民說,中國書店曾幾次派人上門收購,均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