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孫子兵法》:兵以詐立

《孫子兵法》:兵以詐立

  在《計篇》中,孫子提出了一個在當時可以算是石破天驚的命題——“兵以詐立”。仁與詐的對立,也成為儒學與兵學衝突的矛盾焦點。後世儒者,多以詭詐有違仁義道德為由,對孫子進行指責和批評。那麼,如何理解孫子“兵以詐立”的思想呢?

  要看到的是,孫子的詭道理論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適應當時歷史環境而提出的一種兵學理論。西周建國之初,進行了兩項標誌著奴隸制文明走向成熟的制度建設——封邦建國和制禮作樂。在周禮制度的規範下,即使是進行戰爭,也往往表現出一種溫情脈脈的色彩。按照舊軍禮的要求,不在敵國國君或重要人物的喪期發動戰爭,不在敵國出現災害時發動戰爭;要以堂堂之陣實施正面會戰,而不能採取迂迴、側擊、奇襲等戰術;取得勝利後,不能滅亡其國,而是講求要“存亡國,繼絕世”;進入敵國,要“不擒二毛”,等等。平王東遷後,隨著周天子權威的下降,各諸侯國為爭霸權而相互征伐,軍禮制度也隨之走向衰微。至春秋末期,恪守軍禮的傳統終於被摒棄,一個“變詐之兵並作”的新時代來臨了。孫子“兵以詐立”的命題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從理論上講,這是對被舊軍禮扭曲了的軍事規律的反正,是對戰爭本質屬性的深刻揭示。

  孫子親自參與的吳楚柏舉之戰,便是其詭詐理論運用的一個典範。針對楚國地域廣闊、政令不一的特點,吳國制定了“疲楚誤楚”的策略,即將軍隊分成三支,輪番出擊,襲擾楚國的一些戰略要地,而當楚軍大量集結後,則迅速撤離,而不與之決戰。這給楚國決策者造成了致命的錯覺,公元前506年,吳國數萬精銳突破邊界重要關口,迅速挺進到漢水東岸時,楚國才明白是怎麼回事,遂倉促應戰,結果大敗。吳軍連戰連勝,最終攻陷了楚國都城——郢,取得了軍事上的完全勝利。

  孫子所講的詭詐,指的是用兵作戰時對敵方採取的欺騙行動。戰場交鋒無規則可言,比的是誰騙得高明,騙得巧妙。孫子將其歸納為詭道十二法。詭道理論的核心,便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認為,這是兵家取勝的奧妙所在,是不能預先規定好了的,完全要靠指揮員在戰場上靈活動用,適時而變。

  詭道理論是對戰爭本質屬性的深刻揭示,詭道用兵也在戰爭領域迭放異彩,成為戰爭史上最為精彩的內容之一。隨著技術的進步,欺騙的手段不斷更新,但其實質則是永恆不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諾曼底登陸,更是現代戰爭條件下對孫子詭道理論的巧妙運用。戰前,盟軍在另外一個方向佈置了大量用橡膠製作的坦克、兵員,造成軍隊在此大量集結的假象,誘使德軍分兵防禦,從而大大減輕了諾曼底登陸時的阻力,為取得作戰的勝利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孫子的詭道理論是指戰爭領域的特殊規律,這一規律對其他領域並不完全適用。即使是軍事領域本身,物件不同,也應該採取不同的方法來對待。明代哲學家李贄認為,《孫子》的思想是仁與詐的統一,與儒家的《六經》“同仁義一原之理”,這是很有道理的。

如何理解兵以詐立以利動

  《孫子兵法》中孫子提出了用兵的兩條重要原則,一是詭詐原則,二是利益原則。

  《孫子兵法》提出了“詭道十二法”。“詐”,正如“詭道十二法”的應用,是軍事上的出奇設伏、靈活機變。戰爭是高智慧的活力對抗,戰爭決勝不僅取決於兵力眾寡、裝備優劣、戰鬥力高低,謀略和技巧也是重要的因素。詭詐用兵是千百年來軍人用鮮血總結出來的真理,符合戰爭的規律。

  利益原則,解決了戰爭為何而戰、何時而戰的問題。發動戰爭的理由,有政治上的、道義上的,但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利益。當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當國家的生存受到挑戰時,當民族的榮譽受到侮辱時,只要戰爭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符合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符合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就是正義的,就是合理的。在具體的軍爭行動中,要以有利原則來指導軍事行動,見利而動,非利不動。

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軍爭》。譯文為:用兵打仗,要以謀略來取得成功,以利益作為行動的目的,以分散與集中作為變化手段。

  孫子這句話概括了制勝之道的基本精神。“兵以詐立”,高屋建瓴地揭示了戰爭的本質特徵,任何戰爭指導者如果不順應戰爭詭詐性的特徵,就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以利動”,指明利害關係是軍事行動的最高準則,有利則打,無利則止,一切以是否有利為轉移;“以分合為變”,則是用兵的基本原則,要求將帥隨變幻莫測的戰場情況,採取靈活自如的戰術。


孫子兵法手段是指什麼

  孫子兵法上兵手段是指伐謀。伐謀的意思是瓦解對方的計謀,讓對方的計劃落空或者直接讓對方謀劃計策的人消失,這裡的“伐”就是討伐、去除的意思,而不是使用。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 ...

孫子兵法中上指的是什麼

  1、孫子兵法中的上兵出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句話,結合語境來看,這裡的上兵指的是上乘的用兵技巧,就是說在打仗的時候,要用好的計謀,這樣才能不花費一兵一卒取得勝利。   2、在《孫子兵法》裡面,往往講述的都是計謀而非武力,它秉持著“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的原則,旨在不花費一兵一卒,而是 ...

孫子兵法中上指的是什麼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出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句話,結合語境來看,這裡的上兵指的是上乘的用兵技巧,就是說在打仗的時候,要用好的計謀,這樣才能不花費一兵一卒取得勝利。   相信對《孫子兵法》這本書,大家並不陌生,它是古今中外第一兵書,歷朝歷代以來都備受軍事家的推崇,從各個方面分析戰場上的局 ...

孫子兵法勢篇講的什麼

  《孫子兵法兵勢篇》主要論述了出兵打仗的戰術原則。   文章指出,必須善於順應天時,善於利用地利,充分發揮人和。為將之人能做到這三點,就能“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關於“勢”的理論是孫子戰略戰術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造勢和任勢是孫子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本篇用了許多淺顯的比喻,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引人入勝 ...

孫子兵法》中哪一手段為上

  伐謀為上兵。   《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伐謀”,指以己方之謀略挫敗敵方,不戰而屈人之兵。孫武認為伐謀最為有利,故為“上兵”,是最好的戰爭手段。 ...

孫子兵法中為上的手段是什麼

  孫子兵法中為上兵的手段是伐謀。意思是瓦解對方的計謀,讓對方的計劃落空或者直接讓對方謀劃計策的人消失,這裡的“伐”就是討伐、去除的意思,而不是使用。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 ...

孫子兵法是中國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嗎

  1、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是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寫的《孫子兵法》,又稱《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或《孫武兵書》。《刊子兵法》是世界上現存最 早的兵書之一,歷來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兵學聖典, 並被翻譯成英、法、德、俄等多種語言,流傳於世界各國,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 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