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援鄭。兩軍對壘之際,有個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晉國貴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後一人,又作荀寅。彼時,其投奔在齊。)的人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
2、陳成子聽了大怒,罵道:“出發前國君有令,不要追趕零星的幹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就是出動1000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回國後我要報告國君。”荀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3、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的開始、發展、結果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而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不會有好結果。
一問三不知中三不知指對情況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三階段都不知道。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為: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時,會在瞭解了整個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局後,再最後決定怎麼辦。現在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怎麼用兵呢?
後來“三不知”又生出另外的意思。如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中說道:“ 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此處的“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裡有“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此處“三不知”表示突然、一下子。
一問三不知本來是出自《左傳》,據記載,晉國的荀瑤率領軍隊攻打鄭國時,荀文子認為,不可輕舉妄動,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從這句話中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開始、中間、結局都全然不知。
1、左傳中提到一問三不知,是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三不知”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採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 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3、《左傳》 荀文子於荀瑤有云:“君子之謀也,始 ...
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是開始、中間、結局都全然不知,出處是荀文子:“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荀文子,春秋晉國次卿,荀息之孫、逝敖幼子,荀林父之弟,是晉國六卿之一智氏家族的奠基人。晉成公時,荀首食採於智邑(山西永濟市),以邑為氏,別為智氏,智莊子後擔任中 ...
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說的三不知是: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左氏春秋傳》(簡稱《左傳》)相傳是一部由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所著的編年體史書,大約作於公元前403~前386年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左氏春秋傳》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 ...
指對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都不知道。一問三不知一詞出自於《左氏春秋傳》中,對於一問三不知有很詳細的記載。《左氏春秋傳》相傳是一部由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所著的編年體史書,大約作於公元前403~前386年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左氏春秋傳》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 ...
1、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2、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現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
1、“三不知”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採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 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2、釋義:“一問三不知”就是從荀寅的話語中概括出來的。它的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用來表 ...
一問三不知的三不知指的是不知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果,最早出自《左傳》。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對事情的發生、過程與結尾都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