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食一記的意思是記錄下每天的食物記錄。食物是指能夠滿足機體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並能延續正常壽命的物質。對人體而言,能夠滿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動需求並利於壽命延長的物質稱之為食物。
食物通常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水構成,能夠藉進食或是飲用為人類或者生物提供營養或愉悅的物質。食物的來源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發酵產品像是酒精。人類藉由採集、耕種、畜牧、狩獵、漁獵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獲得食物。
1、譯文∶孔子說∶“顏回,賢德啊,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顏回,賢德啊!”
2、原文∶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春風日暖一日的下一句是秋風天冷一天,春風日暖一日是一種自然現象,所以下聯與自然現象或規律有關。初春,冬天還未完全過去,所以還有些寒意,而慢慢的,天氣回暖,萬物復甦。因此有春風日暖一日,而秋天,越過離冬天越近,天氣越冷,所以說秋風天冷一天。
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生活的問題,一個性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食色性也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是告子的論點之一。
1、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論,與荀子主張的 ...
1、“食色性也”的意思是“物質享受和感官享受是人的天性”。
2、食,基礎義就是吃飯,色的意思可以指外表(色厲內荏),指美麗的容顏(色衰愛弛),在佛教用語中也可以指物質(色即是空)。性,就是人的天性。也,就是表示判斷的語氣助詞。
3、“食色性也”這句話語出《孟子·告子上·第四節》:告子曰:“食色,性 ...
1、形容一個人狗食是:一個人不講究,沒有必要做朋友的意思。狗這個詞是東北方言,方言是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漢語目前存在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
2、但每個方言區有分成若干個次方言區,例如北方方言,可分為東北次方言、西北次方言、西南次方言等。其中覆蓋範圍最 ...
“一食或盡粟一石”中的“食”,是應該解釋成“動詞吃”,而不應該是“量詞頓、餐”。
在文言文中,數量詞有著特殊的用法。除了度量衡的單位必須用量詞例如,上文中的“一石”的“石”;再如“口技”中的“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中的“尺”外。其他情況一般無量詞。而是數詞直接與實詞組合、例如“核舟記”裡多次出現 ...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 ...
一食或盡粟一石的或是有時的意思,《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間。“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 ...
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
原文: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