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紀為12年,歲星或太歲紀年,12年為一個週期,稱為一紀。
2、我國東漢《四分曆》中,將20蔀稱為“紀”。一紀的定率為20蔀,1520年,555180日。這個天數能被60整除,所以從曆元時刻開始,一紀之後冬至和朔旦不但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而且這一天的干支也與曆元所在日名相同。
3、後世的歷法中,則常以冬至和朔旦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且日名干支也與曆元日名相同,這樣的狀態相鄰出現的一個週期稱為“紀”。
1、一紀為12年,歲星或太歲紀年,12年為一個週期,稱為一紀。
2、我國東漢《四分曆》中,將20蔀稱為“紀”。一紀的定率為20蔀,1520年,555180日。這個天數能被60整除,所以從曆元時刻開始,一紀之後冬至和朔旦不但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而且這一天的干支也與曆元所在日名相同。
3、後世的歷法中,則常以冬至和朔旦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且日名干支也與曆元日名相同,這樣的狀態相鄰出現的一個週期稱為“紀”。
陽壽一紀是12年。紀,是我國古代的歷法名詞。李商隱的詩中有“為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其中,用歲星或太歲紀年,12年為一個週期,稱為一紀。李隆基做了48年皇帝(實際是45年),故稱為四紀。
我國古代的計時方式:在古代,有兩種計時工具,一種是日晷,另一種是漏。
日晷是由太陽影子的運動來定時的,與日晷表面的刻度相對應。
漏是由滴水造成的,它由四個用來盛水的銅罐組成,從上到下重疊。頂部有三個孔,底部有一個箭頭形浮標。水位隨著滴水而上升,鍋上有一個刻度,所以它可以計時。
12年。一紀為12年,歲星或太歲紀年,12年為一個週期,稱為一紀。我國東漢《四分曆》中,將20蔀稱為“紀”。一紀的定率為20蔀,1520年,555180日。這個天數能被60整除,所以從曆元時刻開始,一紀之後冬至和朔旦不但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而且這一天的干支也與曆元所在日名相同。後世的歷法中,則常以冬至和朔旦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且日名干支也與曆元日名相同,這樣的狀態相鄰出現的一個週期稱為“紀”。
這“紀”來自中國天干地支中的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農曆中,每一年用天干地支表示,比如甲子年,就是第一年;後面就是乙丑年。四紀:四十八年。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