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每年的七夕節,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的人們都會去廊橋上“量橋”,這一風俗後來加入了茶燈舞、三角戲演出和擂茶會等內容,逐漸形成了一種廟會形式而代代流傳下來。“量橋”是走廊橋和過廊橋的意思,寓意用虔誠的心祈求平安。
廊橋,在當地又叫篷橋、涼橋、棚橋、厝橋等,上有屋瓦,遮風擋雨,適應舉辦各種活動。橋中間設有神龕,供奉著不同的神靈菩薩。光澤歷代建有不少廊橋,至今保留下來的有10餘座。當地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人的一生要過三橋——父母橋、夫妻橋、子孫橋,即保佑父母安康、夫妻恩愛、子孫滿堂。因此,從古至今光澤民間信眾“量橋”有三座特定的橋,一是父母橋,原來是指司前村的廊橋,這座橋在上世紀90年代被洪水衝倒,後改在鄰近邵武重新修建;二是夫妻橋,即油溪村的廊橋;三是子孫橋即大洋坪村的廊橋。每年七夕,這3座橋就會非常熱鬧,一早就有人打掃、燒香,四方信眾呼親喚友、成群結隊、身背香燭香紙等祭物趕往這3座橋。一般是在初六晚上到附近廟裡或橋上唸經等待,初七開始“量橋”。一個人一般一年“量”一座橋,連續3年完成,也可以間隔年度不限。次序一般是先父母橋、後夫妻橋、再子孫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願望決定先走哪座橋。走完了這3座橋,就可以走其他的廊橋。所以在光澤除這三橋外,其他有廊橋的地方七夕時也很熱鬧。
“量橋”風俗有一套嚴格的程式,據光澤縣鸞鳳鄉油溪村年年主持夫妻橋“量橋”的“橋首”傅慶輝老人介紹,民間信眾把“量橋”看得很重,一般有專人負責司儀。橋上的佈置也很隆重,不僅要張燈結綵,神龕前還要擺滿供品。當天要有三四個信眾先舉香過橋數遍,以清橋上的穢氣。量橋的帶頭人需事先選定,鐘鼓敲響後鞭炮響起,便正式開始“量橋”。上橋時帶頭人燒過頭香、尾香後先走,接著每個人都是穿經服、頭戴紅花、手捻佛珠紅繩跟在後邊,每走一步就接近一步平安,每到一根柱子前都要轉身與後面的人對拜一下,一直到橋尾,所有參加“量橋”的人圍成圈共誦平安經,表示今天有幸在一起“結緣”。量橋原來除信眾外,一般人不能參加,後來發展到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大家一起祈願幸運和平安
1、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2、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3、朝朝暮暮圖永久,纏纏綿綿訴心焦。
4、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5、生活處處有人七,萬事順利有運七。
6、愛纏綿,心纏綿,與汝願纏綿。
7、夕如願盼今朝,紅葉香殘怨可消。
8、不管時空如何偷換,愛你永不疲倦;
9、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10、吉祥如意有福七,財源滾滾有財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