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為什麼吃巧果+寓意是什麼+怎麼做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 寓意是什麼 怎麼做
七夕節到,人們會吃巧果,吃巧果是為了期盼自己和友人靈巧,那麼大家瞭解過什麼是巧果,為什麼要吃巧果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七夕為什麼吃巧果,它的寓意是什麼吧!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的三個傳說
1、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悽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彙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彩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七夕吃巧果有何寓意
祈盼自己或友人靈巧
七夕節民間習俗吃巧果。巧果又稱作“乞巧果子”,花樣較多。主要的原材料是油麵糖蜜。巧果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人面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面巧胚,人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
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裡煎炸後稱“巧果”。巧果做成後,到晚上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擺上巧果、蓮蓬、白藉、紅菱等,家人和親友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浩瀚的夜空,一邊品嚐各種巧果和其他食品,人人祈盼自己或親友會變得靈巧起來。
巧果是什麼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透過“巧”(橋)來實現。
巧果種類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麵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巧果的做法
原料
麵粉500克、溫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奶粉和白糖的麵粉中,揉成均勻的麵糰。
2、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一小時,醒發好的麵糰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3、揉好的麵糰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裡,用手指按壓,並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
4、最後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乾布醒發一刻鐘,烤箱185度預熱,十分鐘就好。
5、然後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也放進烤箱裡烤熟後拿出,晾涼後即可食用。
七夕吃巧食
農曆七月初七,舊稱七夕,又稱乞巧節、女兒節、星節、俗稱七月七。 從其眾多的名稱就可知道它在古時候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它雖然沒有春節、端午、中秋那麼熱鬧,但在古時的宮廷及民間,這一天的活動也很多。 據記載,七夕作為節日最早始於東漢時期,那時的七夕節有
農曆七月初七,舊稱七夕,又稱乞巧節、女兒節、星節、俗稱“七月七”。
從其眾多的名稱就可知道它在古時候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它雖然沒有春節、端午、中秋那麼熱鬧,但在古時的宮廷及民間,這一天的活動也很多。
據記載,七夕作為節日最早始於東漢時期,那時的七夕節有曬衣曝書活動,晉朝後又滲入牛郎織女的美麗神話故事,併成為這個節日的基本內容。牛郎織女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七月七被說成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有喜鵲搭橋的情節,還說喜鵲因傳錯了信,把“逢七相會”傳成“七七相會”,因而被織女責打,頭上被打掉了一片毛,因此每年一到七月七,喜鵲都是癩頭的。喜鵲為彌補自己的過失,每年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相會。以前,常有劇團在七月七上演《牛郎織女》,有時也叫《鵲橋會》。浙南民間在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製成一種條形的食品,叫做“巧團”,縛上七彩絲線結成的小繩,這條小繩是端午節時婦女結成縛在小孩手上的,到七月七解下縛到巧團上,拋到屋背瓦上給喜鵲吃,說是慰勞喜鵲搭橋的辛苦。後來這種巧團慢慢演變成圓形的食品,在樂清市東鄉叫做“”,西鄉乾脆叫做“餅”,而樂成有一特殊的叫法叫做“gong”,童謠說:“七月七,gong吃。”
和牛郎織女有關的另一種習俗就是“乞巧”。
關於乞巧,古書上有各種記載,如《天寶遺事》中說宮中在七夕由宮女“以錦彩結成樓殿,高百丈,可容數十人”,上面陳列瓜果酒菜以奉祀牛女二星,嬪妃穿針乞巧。這指的是宮廷乞巧。在民間,舊時有些地方的婦女在庭院中於几案上陳列果品穿針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婦女向織女乞教提高她們刺繡編織的技巧。織女是古代男耕女織生活方式中婦女的崇拜偶像,古代女子崇尚針線手藝,乞巧為婦女對心靈手巧技藝的一種嚮往。另據民俗學家研究,乞巧還是古代婦女的一種乞求生育子女的活動,所以七夕又稱女兒節。
以前浙南民間還有在七月七祭拜“天親孃”
的習俗。舊時一些人家孩子出生,盼望孩子平安健康成長,拜天神為乾孃以保佑孩子。在門口屋簷下設掛一個香爐,做為“天親孃”的神位。七月七凌晨,主人在天井裡擺設供品祭拜。為什麼選在七月七凌晨呢?因東方天空中有一簇七顆星在凌晨上山,而在七月七這一天最為明亮,叫做“七顆星”,說是天帝的七個女兒,就是七姐妹。但乾孃拜一個就可,怎麼是七個呢?有人說拜的是其中的第七個。其實這本來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誰也說不出一個究竟來,只是沿襲下來的一種習俗。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的思想意識逐步改變,這些產生於農耕時代的風情習俗已讓人覺得非常遙遠,只有七月七gong,在一些人家還可看到。凡是傳統民間節日,都有一種與時令相應的代表性食品,這和農時的收穫季節有關,七月七前後正是早禾登場及豆類農作物如黑豆、紅豆等成熟收穫時節,人們就以豆類摻拌米粉gong,作為七月七的時令食品。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巧果 七夕節為什麼吃巧果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巧果
巧果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相傳是女子為祈求侄女賜予自己一雙巧手而製作的一種食物。巧果種類多樣,主要的原料是油、面、糖和蜜。將製作好的麵糰放入各種圖案的模具中壓制成特定的形狀,如剪刀、石榴、蘋果、金魚等形狀,再用油炸熟。有些巧果還會點染成七種顏色,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繫上花布,掛於壁間,作為裝飾或者是零食。
巧果製作方法十分簡單,,只要將麵皮切成兩寸左右的條形,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出鍋後撒上芝麻、白糖等佐料,酥脆香甜的巧果就算是做好了。
七夕節為什麼吃巧果
(1)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七夕巧果是一種漢族節日食俗。而其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傳說一個名叫小巧的姑娘,因為同情牛郎、織女的相似之苦,在每年牛郎織女相會的時候都會做可口的小吃,以作為供奉。因為傳承了這樣的美好,後人在農曆的七夕節中送戀人巧果已經成為一種戀人宣愛的方式,也成為表達彼此最好的方式。所以,七夕巧果也逐漸成為愛情的象徵。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彩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七夕吃巧果的寓意是什麼
七夕吃巧果寓意是祈盼自己或友人靈巧。
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裡煎炸後稱“巧果”。巧果做成後,到晚上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擺上巧果、蓮蓬、白藉、紅菱等,家人和親友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浩瀚的夜空,一邊品嚐各種巧果和其他食品,人人祈盼自己或親友會變得靈巧起來。
巧果的做法
1,準備好材料麵粉200克,溫水150克,芝麻,糖,雞蛋和酵母適量;
2,將雞蛋,麵粉以及白糖混合調勻;然後用準備好的溫水來溶解酵母;
3,將溶解的酵母水數次的倒入麵粉裡,邊倒水的同時邊揉麵團至均勻。
4,把揉好的麵糰蓋好保鮮膜等待醒發半小時左右,麵糰醒發好後再用手揉勻,麵糰揉得時間越長,做出來的巧果越好吃,顏色越好看。
5,將揉好的麵糰切成一小塊狀,並放入模具裡壓模;麵糰形狀就出來了;
6,將鍋裡放適量的油,加熱後就可以放入成型的巧果,雙面變色後就可以出鍋食用了。當然了,如果有條件的朋友們也可以選擇用烤箱也是可以的。
七夕節吃巧果的習俗介紹
1、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麵粉或者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
2、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 ...
七夕節穿針寓意什麼 七夕節穿針乞巧起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節穿針寓意什麼
1、七夕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織女,顧名思義,善於織布的女子。織布織衣,當然要穿針引線,乞巧,乞求心靈手巧之意女子乞求自己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2、穿針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七夕之支,女子手執五色絲線統和連綾排列的九孔制冑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抉速全的穿過者稱 ...
七夕乞巧節的傳說
中國農曆的7月初7,是中國民間的乞巧節,傳說這一天,也是天上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日子。
上古的時候,天空碧蘭如洗,一點雲彩也沒有。天帝覺得太單調了,就吩咐他的7個女兒紡紗織布,給“天”做件衣服。7個女兒織出的布不是灰色就是白色,還是很單調。7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是個有心的人,她在花園裡發現一種開著7種顏色 ...
莆俗七夕乞巧
農曆七月初七這天晚上,叫“乞巧節”、“少女節”,莆俗叫“七夕”。唐詩人杜牧《秋夕》詩云:“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此詩就是民間流傳的“駕鵲橋以渡河,牛女相會”的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
莆俗“七夕”黃昏,新月半窺,微風拂衣,少女們沐浴換上新裝,在庭前桌上排列糖豆、 ...
七夕乞巧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 ...
七夕吃什麼傳統食品 七夕節人們會吃什麼時令美食
七夕吃什麼傳統食品 七夕節人們會吃什麼時令美食
1、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 ...
七夕乞巧節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乞巧節
七夕乞巧節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乞巧節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