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七夕節別稱什麼節+七夕又叫什麼名字

二月二龍抬頭是什麼節 二月二龍抬頭又叫什麼節

  二月二龍抬頭是什麼節 二月二龍抬頭又叫什麼節

  二月二龍抬頭又叫農耕節”、“春龍節”等等,時間是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也就是傳說中龍抬頭的日子,主要作用就是祈願豐收。“龍抬頭”最早源於自然天象崇拜,和上古時期人們對星辰的執行以及農耕文化有很大的關係,不過它雖然歷史非常悠久,但是成為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元朝之後,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又很多,但是無論是哪種,都表現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月二”的諸多稱謂

  “二月二”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就用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後來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親耕。“二月二”,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採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有“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人們期望龍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說法的由來。

  “二月二”民間習俗

  1、敲龍頭

  敲龍頭喚龍醒來,東北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在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2、剃龍頭

  農曆“二月二”是蟄龍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3、吃龍食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名曰“吃龍鬚”,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這些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4、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鬆而愉快。

  5、敬土地

  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以為該神管理著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相傳“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這天敬祭土地神。江蘇省阜寧一帶農民在敬土地時,各家都要從灶中取出點灰燼,在院中或房前屋後撒成大大的圓圈,並焚紙燒香,祈求土地神保佑當年禾苗旺盛,免受風雹螟蝗之災。

  6、燻蟲兒

  燻蟲兒一詞最早見於明人劉侗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二月二,龍抬頭,蒸元旦祭徐餅,燻床炕,曰‘燻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在許多地方誌中都有類似的記載。這一天,人們把春節祭祀所用的餅或新做的餡餅用油炸來吃,以期把龍引回來,從而借龍威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並用炸餅的油煙去燻床、燻炕。想以此把將要復甦的蟲子燻死,驅除災害,以保健康。

  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

  1、女子結婚後,忌在孃家過二月二。

  2、婦女不得在孃家分娩。

  3、女子結婚選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婦、“回頭”和寡婦。

  4、從春節到二月二不得空鍋。

  5、走親訪友、看望病人忌初一、十五,下午不探望病人。

  6、商店忌說“關門”,晚上關門叫“靠門”。

  7、造房木材忌用桑木(“桑”諧音“喪”)、槐木(“槐”諧音“壞”)。

  8、為人賀喜忌穿白鞋,忌扎白腿帶或白腰帶。父母死後,一月之內不能為人賀喜。

  9、漁民或船戶忌說“翻過來”,稱“滑過來”。

  10、忌說“吃醋”,叫“用忌諱”。

  11、春節下餃子忌說“破哩”,叫“掙哩”。

  12、到茶館打水忌說“白開”,叫“白水”。

  13、肩挑小販忌邁扁擔(因“邁”諧音“賣”)。

  14、借用水桶送還主人時,不得擔空桶入門,應一手提空桶,一手拿扁擔,或挑擔水送去。

  15、借用熬中草藥的挑子,送還時須押上點食品。有的地區不準送還,等用者來取。

七夕節別稱什麼節 七夕又叫什麼名字

  七夕節別稱什麼節

  七夕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具體如下:

  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得名於“七姐誕”的“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靚女們專屬節日。女孩子們在這個晚上,除了向織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過去,婚姻是決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痴情女子會在七夕當晚,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美滿幸福。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道德臘: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

  中國情人節: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風俗活動: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

  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七夕節別稱

  牛郎織女(刻紙)一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中國什麼 七月被稱為什麼

  中國七夕又叫什麼節 七月七又被稱為什麼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 ...

什麼 的節日來源是什麼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七夕節,又叫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月七別稱介紹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 ...

有哪些傳統風俗 什麼節日

  七夕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七夕節習俗眾多,主要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遊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淨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髮、曬書曬衣、結紮巧姑、玩磨喝樂等。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 ...

為什麼乞巧 乞丐的原因由來

  七夕為什麼叫乞巧節七夕節又叫乞丐節的原因由來   七夕這天又是七姐誕,這天人們會拜七姐來祈福、乞巧。七夕節乞巧是向七姐(織女)祈求心靈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孃媽誕等。七姐(織女星)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七 ...

什麼

  1、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2、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 ...

什麼

  1、七夕節,又叫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2、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 ...

什麼

  七夕節,又叫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