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河燈歌節
七月半河燈歌節
資源縣農曆七月半河燈節(農曆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歷史悠久,是當地民間一年一度民風濃烈的傳統節日。每到七月 半,以唱歌放燈寄託緬懷先人,消災避禍的情思,人們自發攜燈,沿河漂放。燈形有龍鳳仙怪、禽獸花卉、五穀雜糧等。 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夜幕下燈火輝煌,形成“萬盞河燈漂資江”壯景。節慶期間歡歌不斷,晝夜連綿,民族氣息十分濃 厚。並地方特產、民間小吃琳琅滿目,經貿洽談,形勢多樣,有頂竹竿、舞獅、舞龍、大象拔河、鬥雞、鬥羊、鬥鳥等古樸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七月半”蒞臨資源縣城,可飽覽桂北山區的鄉土民情。
資源河燈歌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當地人也說不清了,這裡是漢、苗、瑤等民族雜居的地區,一些習俗因相互影響而形成,其中就有中元節放河燈祭神、祭祖。五排山區的苗胞認為,中元節是他們的祖先定居五排的日子,每年這時,苗族男女老少就要在橋亭溪畔舉行三天三夜歌會,這也許是河燈歌節的起源......
廣西資源河燈歌節
中新網桂林9月2日電“山歌唱響科學發展,河燈漂出和諧平安。”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二日,廣西資源縣舉行第十五屆河燈歌節。本屆河燈歌節更加註重民俗風情的挖掘和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合是最大亮點。
九月二日是中元節,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各農家都供奉供品,燒香化紙,虔誠備至祭祀神靈。資源五排苗族善歌,民間還儲存著歷史悠久的歌俗——“七月半”歌節,即每年農曆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舉辦一個以歌為主的民俗活動。當地百姓以唱歌、放燈等形式,寄託緬懷先人、消災避禍的情思。因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民族特色榮膺“全國百姓生活遊”十大主題活動的桂冠,成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
河燈歌節已成為資源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份無法割捨的情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出的河燈歌節,正以嶄新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如今,去資源縣旅遊的人們,可以感受到“天天河燈歌節”帶來的濃厚氛圍,漂一盞河燈、唱一首山歌已成為一種時尚。
資源縣在河燈漂放和各項活動的設定上有了較大的創新,突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合。以“遠去的記憶——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互動周”為主題的桂北民俗風情街開街活動中,就融合了別具韻味的民間土俗文化。遊客在這裡親身體驗一把資源山村“手鋸原木”、“編織竹篩”、“衝餈粑”、“打油茶”、“磨生態豆漿”、“刺繡”等原汁原味的土俗民風之癮。另外,資源河燈歌節首次在資江江面上搭建起了祭祀臺,把古老的漂放河燈儀式透過藝術手法進行加工和再現。
當日晚上,一場別具一格的祭祀儀式給人們帶來莊重和肅穆的視聽感受。隨後,在江上舞臺上上演一臺精彩的文藝表演。在悠長渾厚的山歌聲中,在煙花絢麗多彩的映照下,滿江的河燈、如湧的人潮將把節日推向高潮。
“丹霞紅城萬花開,年年月半擺歌臺,燈海歌潮浪推浪,傳承文化育歌才。”山歌擺臺賽依然是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在活動期間,資源中峰鄉、兩水鄉、資源鎮等地匯聚而來的山歌好手在江面上擺起了山歌擂臺賽,有巨幅對聯“適中元燈萬盞共祈福祉,逢盛世曲廣篇齊享太平”的映襯,岸邊坐滿了當地喜好山歌的當地居民。
河燈製作大賽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眼球,一個個形狀各異、構思精巧、寓意深遠的大小河燈展示,為市民奉獻了豐富的文化大餐。讓農民樂開了懷的還有農產品展示和紅提王大賽,在這裡,農民朋友把自己最好最大的紅提、西紅柿拿出來展示,農民朋友相互比差距、學技術、交流經驗,成為農產品展示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七月半”中元鬼節的起源、習俗與豐富的人文內涵
農曆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儲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七月半,雲南楚雄雙柏窩家彝族鄉有個摸奶節
農曆“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在我們雲南的各少數民族聚居地,還有各種各樣的神秘節日呢。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窩家彝族鄉的“摸奶節”就是其中之一。
記得那是三年前的事。因為生意上的原因,我們跑雙柏的機會較多。一次,雙柏的朋友問我們:“有沒有去過窩家?”我們都說沒有。朋友說:“窩家的鬼節很熱鬧的,過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濟南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 ...
中元古節七月半
農曆七月十五日,莆仙百姓稱為七月半,又叫中元節。據傳說,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主管間禍福的神靈~地官來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因此,在“中元節”,民間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風俗。拜祭地官是尊奉神靈;祭祖是為了盡孝;普度,是為仁義。其基本內涵,是民間百姓寄託對祖先的追念產哀思。據說中元節的風俗 ...
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 ...
民俗風情: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 ...
七月半鬼門關什麼時候關 中元節有什麼習俗
在我國民間,農曆七月是一個人們非常重視的月份,這是因為在此月中存在一個祭祖大節:中元節。在這段時間中,民間流傳著很多傳統風俗,比如半夜不出門、不在河邊走等等。當然,中元節最重大的活動莫過於祭祖,這其實也是華夏民族孝道的一種體現。
初一開啟三十閉合
在我國民間的傳說中,陰曆七月被稱為鬼月,而從這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