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七臺的由來

七臺的由來

  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此地為張家口至大庫倫(現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之間傳遞文書的第七個驛站(俗稱“臺”),故稱“七臺”。

  建置沿革:

  1949年,為一區。

  1956年8月,設城關鎮。

  1958年8月,設公社,後更名燎原公社;同年,併入紅旗公社。

  1960年1月,劃分為城關鎮公社與西坊子公社。

  1985年10月,改為城關鎮。

  2001年,改名商都鎮。

  2006年8月,改名七臺鎮。

七臺河歲時節令

  春節:春節是人民群眾傳統節日,也叫"過年"。解放前,過年家家戶戶剪窗花、貼春聯擺香案、供"家譜"*紅燭雙燒,香菸襄袋,擺供品奠祖祖先。還供天地、財神、灶王等。半夜燒香、燒紙、放鞭炮:叫"發紙"。提燈迎財神。然後一家人團團圍桌吃餃子。飯後開始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給"壓歲錢。。

  解放後;國家規定春節假日為3天,家人團聚,舉國同歡,臘月三十"除夕"人們徹夜不睡,夜半家家燃放鞭炮。吃餃子,辭舊迎新。正月初一至初五,走親訪友拜年。

  元宵節,也為上元節。家家吃元宵。舊時元宵節夜晚各家上墳送燈。戶戶張爍結綵,燃放爆竹煙花;秧歌隊舉著各式彩燈上街表演。

  近幾年,七臺河市每年舉辦元宵燈火晚會。人們紛紛湧向街頭觀賞燈展和五彩緩紛的禮花。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漢、滿族都吃豬頭,舊時,各家用麥秸和花布扎"龍尾",給小孩戴上肩頭,祈禱一年風調雨順,預祝五穀豐登。

  清明節,古有"踏育"、掃墓添土之俗。解放後,每年清明節,各機關團體和學校都舉行祭掃烈士墓活動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民間多數保持上墳掃墓的習俗,寄託哀思。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端五午節,人們早起,到野外散步、遊玩,採艾篙插入房沿下,家家門掛上彩紙葫蘆。為了驅蟲去病以圖吉利人們佩帶香荷包,小孩手和腳腕上系五色線,端午節主要食 "棕子"。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有上墳填土的習俗。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農村要殺豬備菜。入夜,明月升起,家家在院內擺供桌、香案、置月餅、西瓜等供月。解放後供月己廢除,月餅和西瓜等成為節日不可缺少的食品。時值秋高氣爽,多數人家有圍坐院內,邊吃水果邊賞月的習慣。中秋節含有慶豐收和一家人團聚之意。

  小年,舊時臘月二十三為小年;早上吃餃子,白天打掃室內外衛生,準備迎接春節。晚上祭灶,送 "灶王"昇天。人們吃麥芽糖,並以粘 "灶王"嘴;意嘴甜心也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解放後祭灶此舉已不見、而灑掃吃餃子過"小年"的習俗一直延續。

  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公曆紀年,把公曆1月1日做為年度交替的日子。國務院規定為法定假日,全國休假1天。

  國際婦女節,"三八"國際婦女節是世界各國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民主;婦女解放而鬥爭的節日,建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於1949年12月規定3月8日為婦女節。

  中審青年節:為了繼承發楊"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光榮革命倍統,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每逢青年節,由各級黨、團組織對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及舉行紀念活動。

  國際勞動節:建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於1949年12月規定5月1日為勞動節。每年 "五一"勞動節都舉行紀念活動或表彰獎勵各條戰線上的勞動模範。國務院規定法定假日1天。

  中國共產黨誕辰,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決定每年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的生日。屆時各級黨組織都舉行紀念活動、表彰獎勵各條戰線上優秀共產黨員,慶祝黨的生日。

  建軍節: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屆時各地舉行"擁軍愛民"等慶祝活動。

  教師節:教師節始於1985年9月10日。為振興教育事業,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國務院規定每年9月10日 為教師節。節日期間召開先進教師表彰大會,舉辦座談會等活動。教師休假1天。

  國慶節,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紀念日,國務院規定法定假日兩天,各地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七夕由來的典故 七夕的由來和風俗是什麼

  七夕由來的典故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

  孤兒牛郎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經常被嫂子虐待,分家後只分得一頭很有靈性的老黃牛相依為命。後來一次放牛的時候,老牛突然口吐人言,告訴牛郎,有仙女下凡,並告訴他如果天亮前仙女回不去就會留在凡間,牛郎按照老牛說的,看到漂亮的織女心生愛慕,偷偷拿走了她的衣服,後來兩人很談的來,織女便作了牛郎的妻子,過著男耕女織幸福的生活。天帝知曉後,大怒,押解織女迴天庭,老牛帶著牛郎去追織女,王母在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感動了喜鵲,為他們搭成了喜鵲橋,兩人在銀河上終於相會。此時感動了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這也是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的由來和風俗是什麼

  1、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喜蛛應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說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為得巧少。

  3、投針驗巧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髮絲就失敗了。

  4、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5、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其實為牛慶生體現了農耕時代人們對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農家如果沒有一頭牛,日子該是何等的艱辛!

  6、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7、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8、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9、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10、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11、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河是哪個省的城市

  七臺河是黑龍江省的城市。   七臺河市是黑龍江省地級市,位於黑龍江省東部,佳木斯市南側,完達山山脈西端,屬於低山丘陵,整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處中緯地帶,氣候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市總面積6221平方千米,下轄3區1縣;2018年戶籍人口77.71萬人。   七臺河地處黑龍江省東部城市群中心位置 ...

黑龍江省河市有哪些重點高中

  1、七臺河市高階中學:1986年建校,是七臺河市三所重點高中建校最晚的一所。2005年順利晉升為省級示範性高中,是七臺河市唯一一所省級示範性高中。   2、七臺河市實驗高階高中:始建於1980年,佔地面積四點六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二萬八千多平方米。   3、勃利縣高階中學:創建於1981年,是黑龍江省重點中 ...

由來

  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關於乞巧記載。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   七夕最早來源於 ...

河有哪些高中分數多少

  1、七臺河市高階中學:七臺河市高階中學又稱市五中或市高中是一所年輕的學校,於1986年建校,是七臺河市三所重點高中建校最晚的一所,學校佔地面積近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位於黑龍江省七臺河市桃山區學府街。   2、七臺河市第二高階中學:七臺河市第二高階中學是一所國家辦學的公立市級重點普通高中,省 ...

河有什麼高中

  1、七臺河市高階中學:是一所年輕的學校,是七臺河市三所重點高中建校最晚的一所,學校佔地面積近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   2、七臺河市實驗高階中學:簡稱七臺河實驗高中,始建於1980年,先後經歷了礦務局高中、七煤高中和實驗高中三個發展階段,2005年劃歸政府辦學,2010年晉升為黑龍江省示範高 ...

快遞哈爾濱到河要多久啊

  正常時間為3至5天。   1、一般下午3點30分之前寄出的快遞經過快遞員的分揀之後當天發件,3點30分之後寄出的快遞第二天發件;   2、每到達一個城市,需要再次分揀,一般會在該城市停留1天至2天;   3、到達七臺河後需要再次分揀和派送。運送途中的道路情況、快遞員分揀速度等,都會影響快遞到達的時間,因此 ...

河景點

  西大圈國家森林公園、石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桃山湖國家溼地公園、青松嶺森林公園、勃利吉興河水庫等。   1、西大圈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勃利縣西南部,距縣城25公里,始建於2003年,公園轄區面積9420公頃,2012年被評為國家3A級森林公園,其中西大圈原始森林被列為地級自然保護區。   2、石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