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三伏天怎麼算出來的+每年三伏天怎麼樣計算

三伏天怎麼算出來的 每年三伏天怎麼樣計算

  三伏天怎麼算出來的 每年三伏天怎麼樣計算

  初伏、中伏、末伏稱為三伏,在三伏中的日子就是三伏天,每年都有30天或40天。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這天算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這天算是末伏的第一天。因此,中伏可能會是二十天。比如從中伏第一天算起經過十天都還未跨過立秋日,則這一年的中伏就為二十天。如果立秋當日是庚日,則立秋這天進入末伏,這種情況是比較少見的,2014年就屬於這種情況。

  入伏的計算非常繁瑣,若無萬年曆,幾乎是沒有人能刻意掌握的,除非你很用心的每日記錄。要想掌握入伏的日期,先要熟悉我國獨有的“干支紀法”。

  我國古代習慣用“天干”和“地支”搭配起來記錄年、月、日和時辰。天干和地支是我國古代用做記錄次序的漢字元號。天干一共有10個,即我們所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共有12個,即人們用來記錄12屬相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按順序一一搭配起來迴圈使用,共可不重複地搭配60對,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最後一對是癸亥。然後再從頭來,迴圈使用。這60對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十花甲子”;人們也常用“花甲之年”來形容60歲人的年齡。

  干支記日就是把農曆每一天都用干支標註,例如2014年6月18日(農曆五月二十一)是“庚申”日、21日是“癸亥”日等等。曆法上規定,每年夏至日(6月21或22日)開始的第三個庚日出現那天就是初伏開始的日子。所謂庚日,就是用干支紀日時,每逢有庚字出現的日子,例如庚子日、庚寅日等等。由於天干共10個,每隔10天就有會有一個庚日。2014年6月21日夏至的前三天是庚日(庚申),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庚午)在6月28日;第二個庚日(庚辰)在7月8日;第三個庚日(庚寅)在7月18日。確定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的口訣,即從夏至這天算起,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日期。今年就是7月18日這天開始入伏 。

  如果夏至當天就是個庚日,那麼這年入伏的時間就早,例如2000年和2002年就是這種情況,在7月11日就入伏了。如果趕上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離夏至最遠,那麼這年入伏的時間就晚,例如2006年和2004年就是這種情況。

  順便說說每年中伏的天數為何不固定。初伏(頭伏)的天數是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這10天;中伏的天數是指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到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的這段時間(10天或20天)。末伏的天數是指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的10天。由於天干共10個,每隔10天就有一個庚日,所以初伏和末伏的時間固定為10天。但中伏的時間就不固定了,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因為庚日每10天出現一次,而一年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數,所以庚日每年出現的日期是不相同的。從夏至到立秋這47天內,可能有4個庚日,也可能有5個庚日。如果有4個庚日,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5個庚日,則中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經第五個庚日,到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便為20天了。

  相對的“三九”就沒有這麼複雜了。入九的時間是非常固定的,規定為冬至這一天為初九的首日,非常容易記憶。

  三伏天如何預防中暑

  1、遮陽傘

  出行時要躲避烈日,可以戴遮陽帽,墨鏡,打遮陽傘。行走時儘量走陰涼的地方,出門塗防曬霜。

  2、多喝水

  夏季出汗較多,多喝水,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補充鹽和礦物質。

  3、喝降溫湯

  多喝降溫飲品,一些飲品能有效降低體內熱量,是預防中暑不錯的選擇,例如,涼綠豆湯、涼山楂汁、涼金銀花茶、涼的菊花茶、西瓜、黃瓜、西紅柿等。

  4、充足睡眠

  保持充足睡眠,夏天日長夜短,加之氣溫高、人體代謝較快,很容易造成睡眠不足,從而造成精神萎靡,容易誘發中暑,每天最好保證8小時左右睡眠。

  5、穿寬鬆衣服

  穿寬鬆衣服外出時,不要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不能及時排汗散熱,多穿棉、麻、絲類宜吸汗的衣物。

  6、少食多餐

  應少食多餐,當吃的東西越多時,所攝入的熱量也越多,如果選擇少食多餐可以分散集中的熱量攝入。

  7、抹風油精

  塗抹風油精防中暑,高溫天氣出門前可在人中、太陽穴、印堂處塗點風油精,可有效預防中暑。

  8、避免陽光下工作

  避免在正午工作,正午太陽光最強,溫度最高,工作的人們最好避開這段時間,另外不要連續工作,工作強度大也是誘發中暑的原因之一。

2020入伏怎麼算出來的 2020三伏天入伏時間計算方法

  2020入伏怎麼算出來的 2020三伏天入伏時間計算方法

  從2020年夏至日開始,第三個庚日便是入伏,今年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7月16日。

  夏至後的三個庚日:

  2020夏至日後第一個庚日:2020年6月26日(庚子日) ;

  2020年夏至後第二個庚日:2020年7月6日(庚戌日);

  2020年夏至後第三個庚日:2020年7月16日(庚申日)(入伏)。

  曆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裡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具體推算方法:

  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干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3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21世紀新演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數年1單數年6、Y年、[ ]取整、MOD取餘)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於7時減1小於8時加9(2096年例外減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三伏天怎麼算出來的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

  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每年三伏天是怎麼

  每年三伏天我國是用干支紀日法來計算的。三伏期間統稱“伏天”或“伏日”。按照我國傳統的推演算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兩個庚日之間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為十天,但是,由於有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規定,所以中伏到末伏就有10天和20天這兩種情況。自入伏到出伏相 ...

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每年三伏天是哪一天開始

  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每年三伏天是哪一天開始   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 ...

2020年三伏是從哪一天起 2020三伏天要注意些什麼

  2020年三伏是從哪一天算起   2020年三伏天一共四十天,時間從7月16日開始算起,一直到8月24日結束。初伏是公曆7月16日到7月25日;中伏7月26日到8月14日,這也是最熱的時候;末伏則是8月15日至8月24日,然後氣溫就開始逐漸轉涼了。   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 ...

2020三伏天有40天 每年三伏天都是40天嗎

  2020三伏天有40天每年三伏天都是40天嗎   2020年三伏天時間: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一共40天。   即,初伏:2020年7月16日-7月25日;中伏:2020年7月26日-8月14日;末伏:2020年8月15日-8月24日。   每年三伏天都是40天嗎?   不是,30天或40天 ...

每年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每年三伏天有多少天

  每年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   每年三伏天有多少天   30或者40天。   正常情況下三伏天主要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一般初伏為10天 ...

每年多少天怎麼出來

  計算每年多少天: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5小時48分46秒,因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天6小時為了方便,平年365天,閏年366天。一年有12個月,12個月中,單數月份,即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每月31天;4月、6月、8月、10月、12月,定為30天;2月比較特殊,平年29 ...

每年的入伏日期如何出來

  初伏:是從夏至三個庚日後數到第四個庚日。   中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   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   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6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