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小金人的故事
三個小金人的故事
1、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的人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臣。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2、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善於傾聽別人對自己工作的建議,是一種對別人眼光、見識、經歷、智慧、創意的吸收和學習,透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改善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善於聽從別人對自己工作的建議,便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輕鬆地實現改善工作的目的。而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卻常常為此付出代價。而且在工作中,傾聽對管理層至關重要,因為當員工明白自己談話的物件是一個傾聽者而不是一個等著做出判斷的管理層時,他們會不隱瞞地給出建議,分享情感。這樣才能令管理層和員工之間能充滿創造力地解決問題。而那些不能聽取部屬的意見則是經理人最重大的疏忽。因為缺乏傾聽往往導致錯失良機,產生誤解、衝突和拙劣的決策,或者因問題沒有及時發現而導致危機。
3、誠然,傾聽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一種主動行為。可當你感覺到對方正在不著邊際地說話時,可以用機智的提問來把話題引回到主題上來。傾聽者也不是機械地“豎起耳朵”,在傾聽的過程中不但要跟上傾訴者的故事、思想內涵,還要跟得上對方的情感深度,在適當的時機提問、解釋,使得談話能夠步步深入下去。社會中最大的學問莫過於智慧的傾聽,善於傾聽的人,才會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善於傾聽的人,才能懂得弦外之音的哲理,善於傾聽的人,才是掌握高超溝通本領的人。
將相和寫了哪三個成語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出處《史記》,是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澠池之會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在邯鄲市串城街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裡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哪三個小故事
1、完璧歸趙
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出處《史記》,是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2、澠池會盟
是發生公元前279年,秦趙兩國議定在澠池西河之外進行會盟,在宴會上趙國上大夫藺相如與秦國君臣進行了有理有節、針鋒相對的鬥爭,經過艱苦的談判,秦趙兩國最終和談成功,雙方偃旗息鼓暫時停止了戰爭。
3、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在邯鄲市串城街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裡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將相和中的三個小故事內容提要
1、完璧歸趙:完璧歸趙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2、澠池之會: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 ...
《將相和》是由哪三個小故事組成的?
《將相和》主要講了完璧歸趙、澠(miǎn)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
1、課文開篇敘述藺相以布衣身份為趙國化解了和氏璧帶來的危機,得到趙王的賞識。
2、之後又在澠池之會上以其過人智慧保護了趙國的尊嚴,更是官拜上卿。
3、他的成功終於引來廉頗的不滿,處處找藺相如的麻煩,但是藺相如並沒有被當時國 ...
將相和中的三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
1、完璧歸趙:
藺相如本趙國一門客,廉頗乃武將,危難之時,藺進入秦國,將秦王欲霸佔的和氏璧給拿回來,有膽有謀.回趙國後升官。
2、澠池之會:
趙王秦王澠池相會,藺相如以五步之內血濺大王要挾秦王,使秦王欲詆譭趙王的奸計不得逞。升官為相,位居廉頗之上。
3、負荊請罪:
廉頗不服藺相如,認為 ...
劉同高考三個月逆襲的故事
應該不是三個月吧。
劉同在初高中是那種學習不太好,喜歡打遊戲,看電視什麼的。後來有一天他發覺自己不能一輩子待在這個小城市裡,他想要走出去。所以就開始努力學習。他數學不好,每次都會跟著老師,老師寫什麼他就全都抄下來寫在本上,後去問同學,老師。每次的知識點都會背下來。
另一個就是他自己有很多的煩惱,他 ...
三個和尚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人多挑水心不齊也不及一人多。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長和尚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兩個人只能抬一隻水桶,而且水桶必須放在扁擔的中央,兩人才心安理得。兩個人才辛辛苦苦抬來一桶,還不及一個人挑得多。
2、想不勞而獲只會空喜一場。
聽到一聲響雷,三個人都想“快下雨了!”, ...
三個和尚的故事原文
1、原文: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廟,廟裡有個和尚。他每天挑水、唸經、敲木魚,給菩薩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裡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不久,來了個和尚。他一到廟裡,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和尚叫他去挑水,和尚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 ,便要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兩個人只能抬一隻桶,而且水桶必須放在擔子的 ...
有三個和尚挑水的故事嗎
有三座廟,離河都較遠。第一座廟三個和尚一開始輪流挑水,很累,三人商量分三段挑,你挑第一段,我挑第二段,他挑第三段,輪流休息,三個和尚一協作把缸裡的水就挑滿了。第二座廟,三個小和尚被老和尚叫去,說廟裡立個新規定,從今天起誰挑得多,晚飯就給他加一道菜,誰挑得少,晚上菜就減半,或吃白飯,這樣三個小和尚你追我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