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刻鐘就相當於現代的45分鐘。我國古代沒有今天這樣的鐘表,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壺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在銅壺底部打一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將壺中裝滿水,水從孔中滴出,一天一夜剛好滴盡。
一天一夜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這,所以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整,三刻鐘就相當於現代的45分鐘。
三刻鐘就相當於現代的45分鐘。我國古代沒有今天這樣的鐘表,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壺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在銅壺底部打一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將壺中裝滿水,水從孔中滴出,一天一夜剛好滴盡。
一天一夜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這,所以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整,三刻鐘就相當於現代的45分鐘。
古代是用一天12個時辰計時,一個時辰是八刻,所以一刻鐘是十五分鐘,即3刻鐘就等於45分鐘。古代人是沒有鐘錶的,最開始是用水滴計時,後來用日晷計時。
計時方法(記時方法)是因應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記時方法包括日期規劃和時間規劃。
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裡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計時制度,從而產生不少名稱,一般來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
古代半刻鐘等於現在的15分鐘,古代的一刻鐘相當於現在的半小時。古代的時辰可分為: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為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