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幽州刺史是袁熙。
袁熙簡介:
袁熙,字顯奕,東漢末年人物,袁紹之子,袁譚之弟,袁尚之兄。袁紹打敗公孫瓚後,令袁熙為幽州刺史。在官渡之戰大敗於曹操,公元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在袁紹死後,熙未參與袁譚、袁尚兩兄弟的爭權。曹操平定河北之時,接納敗給曹操後前來投奔的兄弟袁尚,由於屬下背叛而逃往烏桓,隨後他與弟弟袁尚逃往遼東太守公孫康帳下,卻被公孫康殺死,二人首級則被獻給曹操。
刺史簡介:
刺史,又稱刺使,職官,秦制,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御史。
漢初省,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漢武帝繼廢諸郡監察御史後,又於元封五年分全國為十三部,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漢成帝綏和元年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
三國時期的幷州有以下幾位後世名將。
1、關羽:字雲長。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劉備入益州後,關羽留守荊州。在其圍襄樊時,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2、呂布:字奉先。是驍勇善戰的漢末諸侯,先後跟隨丁原、董卓作戰,並最終殺死了丁原和董卓。成為獨立勢力後,最終不敵曹操和劉備的聯軍,兵敗人亡。
3、張遼:字文遠。先為呂布部將,曾多番令曹軍陷於苦戰,其武勇連關羽亦甚稱道。後被逐降為曹家將。赤壁戰中,張遼親載曹操脫難,並射傷東吳名將黃蓋。赤壁戰後,張遼率隊迎擊孫權,僅以八百之眾破敵軍十萬。後隨曹丕徵江東,為吳將丁奉以箭射其腰,回營後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
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漢昭烈帝·劉備繼任。三國時期圖冊焉、璋相繼壓平了當地豪強的反抗。2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211年璋邀請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214年,備佔據益州;219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221年,備在成都稱 ...
興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雍州再度成為正式行政區,李傕控制下的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分涼州河西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設立雍州,治所在姑臧;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省涼州,與司隸校尉部的三輔一起併入雍州,治所就在長安;
曹魏黃初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分河西8郡復置涼州,曹魏時期的雍州其 ...
夷州,也稱夷洲,古地名,今指臺灣。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夷洲,出自三國吳國丹陽太守沈瑩《臨海水土誌》及陳壽《三國志》。史載孫權曾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洲。
臺灣,簡稱臺,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省會臺北,人口約兩千三百萬,經濟富庶、文教發達、風光秀麗、物產 ...
三國時期州郡共有十三個,涼州 (今甘肅)、益州 (今川滇黔,西蜀)、交州 (今粵桂)、揚州 (今蘇浙閩贛皖,江南)、徐州 (今蘇北魯南,淮海)、青州 (今山東)、冀州 (今河北、)幽州 (今冀遼)、兗州 (今豫北、魯西)、豫州 (今河南)、荊州 (今鄂湘,漢中)、幷州 (今山西,河套)、司隸 (今陝西,關 ...
唐朝於各州設總管,並加持節。唐高祖武德元年,設洺州、荊州、幷州、幽州、交州五州為大總管府,七年又改為“大都督府”,都督之名復立。唐睿宗太極初年,以幷州、益州、荊州、揚州為四州都督府。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再加上潞州都督府,成為五大都督府。其餘都督府亦分為上中下等。其中上都督府有五個,中都督府十三個,下都督府有 ...
雍州,今陝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新疆部分。是中國漢族典籍《禹貢》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
武帝設十三州刺史部時,官方初設雍州就設在甘肅境內,州治姑臧,只不過被涼州所覆蓋,該地區以西屬涼州,東歸司隸校尉。東漢時漢光武帝定都洛陽,設立過雍州,治所姑臧,但是不久取消。興平元年,雍州再度成為正式行政區,李傕控 ...
三國時期山西屬於幷州。
幷州,為古九州之一。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幷州為其一,漢武帝元封中年置幷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東漢時,幷州始治晉陽,建安十八年併入冀州。三國魏黃初元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