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三國時期火燒連營對戰雙方是誰

三國時期火燒連營對戰雙方是誰

  雙方是吳和蜀。蜀漢章武元年即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

三國時期夷陵之戰的簡介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


三國時期東吳五大將分別是

  周瑜、呂蒙、魯肅、陸遜、陸抗。   1、周瑜:字公瑾,人稱美周郎。東吳都督,奉孫策遺命輔佐年幼的孫權。智謀高遠,是東吳的棟樑。在赤壁之戰中,以五萬破曹軍八十三萬大軍,創造了以寡擊眾的傑出戰例。   2、呂蒙:字子明。原是一介武夫,受孫權教誨,學習文武之道,成長為智勇兼備的名將。魯肅死後就任東吳都督,最早看 ...

三國時期各國的五虎將是

  魏國五虎 將:   1、典 韋:曹操帳下的第一猛將,人稱古之惡來。   2、許褚:功勞最大,裸衣鬥馬超是其亮點,被稱為虎痴 。   3、張 遼 :早期跟隨呂布,後轉投曹操,是三國時期少有的文武俱佳的武將,被稱為曹五虎將之首。   4 .夏侯淵:曹氏家族的猛將,是曹操帳下主力軍,武藝及帶兵打仗出類拔萃。   ...

三國時期的陸遜的資料有呀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建安八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黃武七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 ...

三國時期的五子良將是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

三國時期法正是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人。東漢末年名士,本為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連哭泣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法正深受劉備信任,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由此也可見法正地 ...

三國時期十大軍師有

  1、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術。   2、司馬懿:和諸葛亮抗橫多年,又智奪大權,為西晉建立和統一三國開創了基業。   3、賈栩:就謀士地位來說,可為第一。   4、郭嘉: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謀士,極其多智。   5、龐統:諸葛亮和其並稱,臥龍鳳雛。   6、陸遜:可謂東吳第一高人,呂蒙死後中流砥柱 ...

三國時期劉備是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章武三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