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是指那三國

三國演義中樂不思蜀指的是誰

  指的是劉禪。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 三國演義裡面的精彩故事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許多人喜歡的經典名著,讀來讓人手不釋卷。在三國演義經典片段中,有不少都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

  1、三顧茅廬

  說起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網編立馬想到了《三顧茅廬》的故事。《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當年屯兵新野的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先前共三次拜訪,懇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後來才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就是《三顧茅廬》的經典故事,也是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由來。三顧茅廬的經典歷史故事告訴我們,管理者要禮賢下士、知人善用;面對人才,你要放下架子,心平氣和的去交談。

  2、火燒赤壁

  《火燒赤壁》為三國演義經典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該故事講述了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吳蜀聯合抗曹。因魏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提議魏軍船隻用鐵索連在一齊抵禦風浪;周瑜假打黃蓋,後者假裝降魏;孔明推測出東風將至。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裡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齊,死傷無數。魏軍逃跑。

  3、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裡面的經典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草船借箭》是關於赤壁之戰的一個經典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三國有趣的故事之一。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該三國故事告訴我們要打有把握的仗,必然要事前做好準備工作,要善於利用各種條件,這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4、空城計

  在三國演義裡面的精彩故事裡,在民間最有名的當屬《空城計》。《空城計》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該故事講述了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由於要地街亭失手,導致滿盤皆輸。諸葛亮被迫撤兵,司馬懿大軍追至,這時孔明手下的將領士兵基本都分配軍務調完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於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獨自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疑心有伏兵。調頭就撤兵。諸葛亮躲過一劫!

  5、煮酒論英雄

  三國演義經典故事情節《煮酒論英雄》,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曹操煮酒論英雄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中膾炙人口的一段故事,曹操滅了呂布之後,請劉備去飲酒。酒席間,曹操就問劉備天下誰稱得上是英雄。劉備將孫策、袁紹、袁術、劉表等人一一列舉。曹操都說不是。劉備便問他,曹操說:“今日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一聽大驚。明白曹操必不能容他。於是以截殺袁術為藉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

  6、桃園結義

  在三國演義故事情節中,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講的就是《桃園結義》的故事。這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講述了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在桃園舉酒結義,焚香禮拜,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7、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八路討伐董卓的諸侯在虎牢關被呂布攔截,河內名將方悅,北海武安國先後出戰,但都被呂布打敗。公孫瓚親戰呂布,眼見呂布要刺中他時,張飛飛馬出戰,連戰50多回合,不分勝負。關羽一見,舞刀夾攻,戰了30回合,戰不倒呂布,劉備一見,也來助陣。八路人馬都看呆了,呂布最終招架不住,騎馬逃了。

  8、舌戰群儒

  《舌戰群儒》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該故事是三國演義經典片段,講述了劉備欲與孫吳結盟抗曹,但孫吳謀士見劉備兵寡,曹操又強,不敢答應。諸葛亮一人前往孫吳,在大堂上一人駁倒張昭,陸績,虞翻等謀士,說得他們啞口無言,為孫劉結盟打下基礎。從現代的角度看來,“舌戰群儒”涉及到辯論的智慧與技巧,不管從哪方面看,都證實了諸葛亮的才能。

  9、隆中對

  《隆中對》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它講述了劉備在所有人都已放棄他的時候找到了諸葛亮。在隆中,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總結諸侯間的關係,可謂一針見血,未出門而已知天下三分,併為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體系,而諸葛亮也因此成名。

  10、單騎救主

  《單騎救主》出自元末明初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這個故事講述了當年劉備被曹操擊潰,家眷也失散了,趙雲一個人突入曹操大軍,奪了青鋼劍,連斬五十多員大將,在曹操83萬大軍中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併成功救了阿斗,曹操見趙雲勇不可擋,令手下抓活的,趙雲藉此殺出一條血路,逃出重圍。從這個歷史故事,可以看出趙雲有勇有謀。

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是指那三國

  《三國演義》裡的“三國”,指的是魏國、蜀國和吳國。

  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三國演義三分天下什麼

  三國演義中三分天下指魏、蜀、吳三國鼎立,《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 ...

三國演義臥龍鳳雛分別

  三國演義中臥龍鳳雛分別是指諸葛亮和龐統,電視劇《三國演義》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改編,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和中央電視臺製作,王扶林擔任總導演,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李靖飛、洪宇宙、魏宗萬、張光北等人主演。   該劇演述的是三國時代的故事,是魏、蜀、吳的興亡史,共分為《 ...

魏武帝的是三國演義的誰

  魏武帝曹操 (155-220)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字阿瞞。三國時魏國的真正創業者,一代奸雄,他透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控制東漢王朝,為其子曹丕代漢建魏,最終平蜀滅吳打下了堅實基礎.他以權謀,奸詐,殘暴聞名,同時他也是卓有成就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此外,其書法,音樂,圍棋技藝亦接近 ...

三國演義演義什麼

  演義的來源“演義”最早是由說書人口頭來完成的,後來才以文學創作的形式出現於文藝園地。說書人演說歷史故事的底本,叫做“講史話本”。“演義”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來變成了小說。“講史”原是宋代說話四家之一,以說講歷史故事為其特點。其篇幅較長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虛構或取材野史傳說。故事內容側 ...

三國演義周瑜死一集叫什麼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孔明三氣周公瑾。   內容介紹: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沒有絲毫取川的跡象,此時曹操為了瓦解孫劉聯盟,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於是周瑜再遣魯肅去討荊州。孔明再次狡辯一番,為自己找理由。周瑜設下假途滅虢之計,名為替劉備收川,其實是奪荊州,不想又被孔明識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幾路 ...

三國演義三國三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全 ...

三國演義 常勝將軍 是

  當然是趙雲   張飛性格魯莽,最多是猛將,非將才;   呂布同張飛,但智力更低一些,身體更強壯一些;   關羽年輕時尚有勇有謀,但年老後自我崇拜,以致大意失荊州;   唯趙雲渾身是膽而又心細,可稱之為常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