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節選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江水注》,是著名山水散文。 全篇只用一百五十五個字,既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又寫三峽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展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麗、無限壯闊的景象。課文是邏輯順序,從山寫起。接著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後寫春冬之水,是承水勢的漲落而安排。
《三峽》節選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江水注》,是著名山水散文。 全篇只用一百五十五個字,既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又寫三峽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展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麗、無限壯闊的景象。課文是邏輯順序,從山寫起。接著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後寫春冬之水,是承水勢的漲落而安排。
第1段總寫了三峽的地貌特徵,其餘3段以夏、春冬、秋為序描寫了三峽的四季景色,因為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將“夏水”為首來寫。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也使讀者從中受益。《三峽》以凝鍊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壯麗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1、先敘後議法。
先敘後議是先敘事後議論,因此議論要起總結上文,點明中心的作用。議論時,要對事件的主要內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進行議論。這樣才能做到敘事和議論的統一。議論的方法,可以透過文章的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進行議論,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進行議論。
2、先議後敘法。
採用先議後敘的方法,首先開門見山地提出記敘的要點和中心,並以此統全文,使全文所記事件的意義,透過議論之後,顯得清楚明白。在敘事的時候,要根據議論的中心,抓住重點進行寫作。
3、夾敘夾議法。
夾敘夾議的特點是敘事和議論穿插進行,寫法上靈活多變,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達意。採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寫作要注意敘事的連貫性,議論插入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