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風氣,風格清俊通脫,代表作有《龜雖壽》、《觀滄海》、《短歌行》等。
曹丕擅長詩文及辭賦,其名作有《燕歌行》、《與吳質書》等,其中《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第一首可以考證的七言詩。
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洛神賦》美不勝收、《與吳季重書》和《與楊祖徳書》是兩篇有名的散文詩札。
儒家學說作為中國思想文化重要源頭,是在春秋末期社會大變革和“學術下移”的過程中,由孔子首先創立的。面對當時“禮壞樂崩”的局面,儒家標榜“仁”、“義”,主張“克己復禮”,企圖透過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重建一種像西周那樣的等級有別、尊卑有序的理想社會。
儒家學派創立後,曾一度與墨家並稱“顯學”。但是,因為儒家學說既沒有縱橫家的捭闔之功,又沒有兵家的出奇制勝之術,更沒有法家以“兼吞天下”為目的耕戰政 策,因此在春秋戰國那樣的重利輕義、重力輕德的紛爭動盪的年代,儒家雖代有傳人,並費盡心機地鼓吹自己的學說,但終未受到政治人物的重視。到了秦朝,秦始 皇“焚書坑儒”,重創儒家學派。
秦傳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代之而興,劉邦馬上得天下,也極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他認為:“乃公居馬上而得 之,安事《詩》、《書》!”因此,在新王朝初興之際,儒學面臨著重蹈秦時厄運的境況。在關係到儒學存亡的時刻,有兩個儒家人物率先勸說了劉邦,使當權者改 變了對儒學的態度,為儒學在漢代的生存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兩個人物就是“以客從高祖定天下”的開國功臣陸賈,和為劉邦制定“朝儀”而使其領略到做皇 帝威儀的叔孫通。
陸賈,楚國人,約生於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約卒於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陸賈在漢高祖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由於具有出色的外交才能,時常跟隨劉邦,“居左右,常使諸侯”,發揮過重要作用。陸賈具有很高的學術修養,他是漢初在總結秦亡教訓基礎上為西漢王朝提供“治國安民”政略的第一人。
陸賈認為,天下可“逆取”,但必須“順守”,儒學雖然對建立漢家王朝無補,但要使漢家王朝傳之久遠而不至於象秦那樣二世而亡,則離不開儒家典籍的教化之功。 因此,他“時時前說稱《詩》、《書》”,並針對劉邦所持的“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的鄙薄、輕視儒學的態度,針鋒相對地提出:“居馬上得 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兼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 聖,陛下安得而有之?”
陸賈在總結歷史正反兩方面教訓,說出這番話,義正辭嚴,切中要害,劉邦聽了雖不太高興,但也面露“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 之者何,及古今成敗之因。’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這樣,漢高祖劉邦在陸賈的勸說下,也已認識到了天下可“馬上得之”而不可“馬上治之”、天下可“逆取”而必須“順守”的道理,認識到了要守住漢家江山除了用 “武”之外,還必須“事《詩》、《書》”、“法先聖”、“行仁義”。儒家學說終於得到了漢代的第一個皇帝的賞識,陸賈也因此被後人稱為“漢代重儒”第一 人。
但是,陸賈卻並不象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最純、最早、最仁義”的至正至醇的儒者。他雖然重儒,但並不泥古,更不排斥其他各家,因為在他看來“書不必起仲 尼之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之者善可以為法,因世而權行。因此,在他的儒學思想中已吸收了一些道家、陰陽家的思想因素,以使儒家學說更能適應漢初實際政治 統治的需要。
關於陸賈的著作,《漢書·藝文志》等著錄有《陸賈》二十三篇,其中包括《新語》十二篇,《楚漢春秋》九篇,《賦》三篇。現在儲存下來的著作,主要是《新 語》,另外《楚漢春秋》在洪頤煊的《經典集林》、茆灃林的《十種古佚書》和黃奭的《漢學堂叢書》中尚留有輯本,其餘的著作皆失佚了。
除了陸賈之外,叔孫通也是漢初勸說劉邦信奉儒學的重要人物。叔孫通,即叔孫生,薛(今山東滕縣東南)人,曾為秦博士,秦末為項羽部屬,後降歸劉邦。他不曾象 陸賈那樣從意識形態的高度來為漢家王朝制定一套施政方案,他憑藉他的豐富的“禮”學知識,為漢高祖制訂了一套“朝儀”,並因此而得到了劉邦的賞識。
根據《史記》的記載:“漢五年,已並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 患之。”面對這樣一種群臣無禮、皇帝不象皇帝、大臣不象大臣的情形,劉邦甚為不滿。這時,叔孫通趁機對劉邦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 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經過叔孫通的這番鼓動宣傳,劉邦便同意了叔孫通的請求。於是叔孫通便與其所徵魯諸生三十餘人,“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 為綿蕞野外”。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到“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月”時,面對莊嚴肅穆的朝廷禮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 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競朝置酒,無敢灌譁失禮者”。在這種狀況下,劉邦高興地 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叔孫通等這幫儒生,使劉邦領略到了做皇帝的高貴威儀,劉邦很尊崇這幫儒生。《史記》說:“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鹹為選首。”叔孫通本人也被後人尊為漢代“儒宗”。
但是,與陸賈一樣,叔孫通也非“醇儒”。他說:“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認為“禮”是因時因世而變的,沒有必要泥古,更沒 有必要固守先秦儒家之禮。因此,當他到魯“徵諸生”時,“魯有兩生不肯行”,並斥責叔孫通說:“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 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針對這兩位儒生的迂闊之言,叔孫通笑 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在為高帝劉邦制訂朝儀時,叔孫通也不是照搬先秦儒家之禮儀,而是“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誠如叔孫通的弟子所言:“叔孫 生知當世之要務”。
在主導意識形態的確立方面,從秦亡到漢興,短短的十五年曆史,留給後人的卻是一片幽幽的思考和意味深長的反省。建漢之初,對前朝政治作一個理論的總結和評價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實際上,不妨將之看作是一場有關漢代治國之道選擇的“大討論”。陸賈應高帝的要求著作《新語》十二篇,破析“秦所以失天下”的原因。賈誼則寫出了垂名千古的篇章——《過秦論》。賈誼的結論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滅六國、兼併諸侯所依靠的是鐵硬的手腕和絕對的軍事強力,“南面而王天下”所依靠的如果還是這套路數,顯然是行不通的。秦王為政的錯誤,首先發生在思想認識上。即,沒有能夠對獲取天下之後所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作出全面、正確的估計,思考與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還沒有徹底從戰爭狀態下走出來,還沒有真正意識到改變策略、易弩更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兼併天下可以憑藉一時強盛的武力和法家的嚴刑酷律,但治理國家卻需要換一種手法,即透過安撫懷柔、順服感化、仁義規勸、輿論引導等途徑來贏得民心,增強統治核心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攻”之道畢竟不同於“守”之道,“攻”之政也一定不同於“守”之政。所以,能不能施行仁義之政,就成了守住天下、把持江山的要害與關鍵。賈誼的論點在漢初時代幾乎贏得了學界與政界的普遍認同。這可能為不久將來的儒學獨尊大造了輿論。
政治上的無為之治對學術界所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寬鬆、自由學術氛圍的形成。高帝建漢之初,“敢有挾書者,族”的秦律依然存在。秦“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的直接災禍就是學術的凋敝。大概在高帝之後,才開始“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惠帝四年,廢挾書之律。文帝即位,更加留意於學術,曾遍尋治《尚書》者,得秦博士伏生;朝中有博士官七十餘人,包括諸子傳記博士、《詩》博士。又任用賈誼、晁錯、陰陽家公孫臣等為朝臣;一度還醞釀改制度、易服色。
倖免於秦焚的古籍,此間多有出現。自呂后至文、景之世,由於當政者奉行黃老之學,所以在思想文化方面未曾加以干預,諸子學術的發展獲得了一定的自由。就連諸侯王都傾心於學術,楚元王劉交、淮南王劉安、河間獻王劉德的身邊都聚集了一群學者,從而在朝廷以外,形成了一些學術中心。譬如,劉安就“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漢書•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而為其著述立說。劉德的門下,“山東諸儒多從而遊”,“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武帝時,“建藏書之策,置書寫之宮,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又因為“書頗散亡”,而“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漢書•卷三十•藝文志》)正是由於文帝以來幾代君臣的努力,諸子的著作才得以重見天日。司馬遷以為:“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絕業。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學術文獻的復出、收集、整理與研究,使得諸子之學的再度繁榮具備了基本條件。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不少的男人都是甘願是守護小三的,但是其實不少的男人面對小三的時候的行徑都是很難解決的,那麼到底是什麼星座的男人會特別的保護小三的呢?甚至是為了小三而甘願做一個負心漢的男人又是什麼星座的呢?你知道嗎?
射手座男會保護小三
這個話題中出現了射手男的點名,其實射手男內心是憤怒的,是抗拒 ...
我們都知道,三伏貼是比較受歡迎的一種中藥貼,它能夠增強體質,去除體內溼氣,有冬病夏治的療效,深受人們喜歡,很多人都會貼三伏貼。那麼三伏貼從中伏開始貼可以嗎?下面,就快和小編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
三伏貼從二伏開始貼可以嗎?
三伏貼可以從中伏開始貼敷,但是保健效果有限,沒有初伏開始貼敷效果好。
三 ...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他們既是建安時代政治的中樞,又是文壇的領袖,均以各自的特殊身份,吸引了一代文人,開創了一代文風。
三曹至遲在南齊時已經並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裡說:“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鹹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文心雕龍·時序第四十五》也稱:“自獻帝播遷, ...
1、龍漢初劫不是出自小說,而是道教的傳說與記載,現在很多洪荒小說中都會寫到。
2、龍漢初劫,道教謂元始天尊年號之一,又為五劫之始劫(延康、龍漢、赤明、開皇、上皇)。《隋書·經籍志四》中曾記載,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 ,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 ...
三曹集中體現為作品言辭端直、意氣駿爽、格調勁健,其內容包含政治理想高揚、人生短暫哀嘆,常具有強烈個性和濃郁悲劇色彩的特點代表作家。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因他們父子兄弟間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後世父子兄弟以文學見 ...
捷安特漢特系列還生產,以及出了捷安特漢特2.0版本,是一種山地腳踏車。山地車是專門為越野行走而設計的腳踏車,一九七七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舊金山。腳踏車雖然始於歐洲,但美國人發明的山地車卻一掃傳統的腳踏車概念,將一股新風吹遍全球。如今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喜歡,成為一種健康時尚的運動受到人們的歡迎。 ...
車輛出現事故維修後還能跑高速的,但是我們在開車的時候最好能去把這輛做一個全面的安全監測,把汽車內所有的安全隱患修理好,做到安全保障。這樣開車的時候才能放心,更能把握好開車時注意的狀況。
事故車都是些被撞後變形的,要校正的地方很多,塑膠部分,除塑膠保險槓可以焊接外,大都是換件修理;金屬部分,能拆下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