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三衢道中這首詩寫了怎樣的景象

三衢道中這首詩寫了怎樣的景象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描寫了江南早春時節生機勃勃的春江景色:

  竹林外有兩三枝桃花悄悄地開放了,鴨子在水中快活地嬉戲,因為它們最先察覺江水變暖了。水邊滿地是青青的蔞蒿,蘆葦剛長出短短的嫩芽。這不禁讓我想起,每當春江水暖,河豚就會逆流而上到淡水中去產卵,這時候的河豚肥肥的,如果捕撈上來,正好做成美味佳餚呢。

  【三衢道中(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描寫了浙西山區初夏時寧靜秀麗的景色: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難得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我乘著小船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越往前走,山間綠陰蔥鬱,和來時的路上一樣青翠,幽靜的山林不時傳來四五聲黃鸝的叫聲,是那麼悅耳動聽。

三衢道中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三衢道中》這首詩中,作者描寫的景物有梅子、小溪、綠蔭、黃鸝。這首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鬆愉道快的心情。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寫出行時間,次句寫出行路線,第三句寫綠陰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郁,第四句寫黃鶯聲,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的鳴叫聲,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

三衢道中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1、《三衢道中》全詩意思是:與往常不同,在梅子變黃成熟的這段時期裡,天天都是放晴的好天氣,乘著小舟泛溪遊玩直至盡頭後再改走山路。濃密的綠蔭絲毫不比來的時候少,是不是還能聽見黃鸝的鳴叫聲傳來,平添了幾分趣味。

  2、原文:《三衢道中》

  作者: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3、賞析:這首古詩的作者是南宋詩人曾幾,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主要描寫了黃梅時節趁著天氣大好,詩人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一路遊玩的情景,為我們展現出了三衢山的道中生機勃勃的景色的同時,也表現出詩人濃厚的興致。


是什麼意思

  三衢道中這首詩的意思: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句寫出行時間,次句寫出行路線,第三句寫綠 ...

的意思是什麼

  《三衢道中》這首絕句的意思是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 ...

的意思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句寫出行時間,次句寫出行路線,第三句寫綠陰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郁,第四句寫黃鶯聲,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的鳴叫聲,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   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寫詩人行於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 ...

的意思

  首句寫出行時間,次句寫出行路線,第三句寫綠陰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郁,第四句寫黃鶯聲,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的鳴叫聲,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收錄於《茶山集》中。曾畿(1085--1166),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南宋詩人 ...

清明什麼季節

  描寫的是春季。   這首詩所寫的應該作者早年讀書生活的真實情況,清苦,寂寞,還可能有孤獨。為了前程,也許有興趣或習慣的原因,臨窗攻書,發奮苦讀,過著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節,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外出踏青,去欣賞山花爛漫的春景,也沒有邀約友朋飲酒作樂。君子慎獨,作為讀書人,沒有忘記民俗傳統——寒食節禁 ...

幾種景物

  畫這首詩寫了四種景物,分別是山、水、花、鳥。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鬥豔,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畫》是王維的一首經典五言絕句,和這首詩的名字一樣,這首詩美如畫。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本身還是一首畫作鑑賞詩。王維的山水畫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詩和畫的 ...

寒食什麼傳統習俗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