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各縣(市)、區均有社火活動,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娛樂性強。社火是一項集聲樂、器樂、舞蹈、雜技、滑稽小品為一體的群眾性綜合藝術活動,內有高蹺、芯子(或叫垛子)、旱船、海螺、鑼鼓等。一般在元宵節前後大鬧3天,俗稱“耍社火”、“出社火”。出社火前,3至5名青壯年扮作騎士,騎頭系紅綢馬,沿社火路線往返跑三次,俗稱“擺青”。擺青後,正式出耍,隊形是馬隊(有地方稱“百馬”)前面開道,三眼銃兩面助威,鑼鼓彩旗方隊之後是社火節目,高蹺隊在前,中間是草垛(芯子),最後是墜子。香案、海螺、旱船隊伍少則幾百人,多達上千人。
(一)靈寶芯子
流傳於靈寶陽平鄉一帶。靈寶芯子分制竿與捏竿兩步。
(二)陝縣芯子
稱垛子,又稱背臺。陝縣芯子是豫西地區民間舞蹈中比較古老的一種娛樂活動。每年正月十五,“芯子”以驚險的造型、優美的藝姿在社火隊的表演中別具特色。
(三)大營芯子
流行於陝縣大營鄉故而得名。墜子是在民間社火中最熱鬧、最歡快而又最滑稽的壓軸節目。不但能正面教育觀眾,還可以用幽默詼諧、諷刺的手法揭露社會上各種弊端,被譽為“活的漫畫”。
(四)陝縣跑馬舞
因流傳於陝縣一帶故而得名。該舞多於春節、元宵節喜慶時在廣場、街頭同獅子舞、墜子、旱船等節目一起表演。
(五)鶴蚌舞
起源於寓言“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在湖濱區等地廣為流傳,已有百多年的歷史。
(六)三門峽秧歌
流傳於三門峽市各縣(市)、區,是豫西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一種是新興的民間舞,另一種是傳統秧歌舞。1991至2000年,三門峽市各縣(市)、區興起了新民間舞,它以民間舞蹈風格為基調,融入交誼舞、健美操、時裝舞、迪斯科等。1995年全市舉辦的“保險杯”老年秧歌舞比賽,各縣共12個代表隊參加決賽,人數近千人。
(七)盧氏社火
盧氏社火在演出時,隊形威嚴、整齊、形式壯觀。一般在演出前必有探馬。後面是旗隊,有旗牌和彩條旗,旗隊後面是四根一米多長的長銅號,其後是鑼鼓樂隊,再後就是:獅子、龍燈、旱船、背臺、花鼓、竹馬、鶴蚌等節目同時表演,表演伴奏多為絃樂和打擊樂。盧氏社火從型別上可分“文社火”和“武社火”。盧氏社火最常見的民間舞蹈是:獅子、龍燈、旱船、竹馬、十二象、背臺、鶴蚌、抬垛等。
(八)靈寶社火
靈寶社火包括:高蹺、芯子、鑼鼓、倒騎驢、旱船、海螺、獅子、龍燈、推小車、大頭娃、探馬、後垂子、秧歌等。其中高蹺又分高(五尺)、低(三尺)兩種。靈寶市每個鄉、(鎮)都有社火隊,最具特點的是陽平鄉東常村和西常村的挑社火、罵社火,透過挑鬥、嬉罵等各種形式來達到娛樂教育的目的。
(九)陝縣社火
陝縣社火是三門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民間遊藝活動。其隊伍編排大致是:馬隊開道,規模最大的馬隊近百匹,人稱“百馬”;三眼銃放炮,震耳欲聾;旌旗先導,鑼鼓喧天,氣氛熱烈。接下來是社火節目:高蹺隊在先,平垛隊居中,墜子隊殿後,再後就是表演的各類節目,有:旱船、花棍舞、跑馬舞、小車舞、九蓮燈等十餘個。
(十)義馬社火
義馬市社火的特點,是以工礦單位為主出社火表演。每年元宵節,義馬市組織有6個煤礦、3個大隊參加的規模宏大的社火隊,表演者一千多人,節目以獅子舞為主。
(十一)湖濱區社火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附近崖底鄉、交口鄉、會興鄉都要進城耍社火。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鄉耍社火的人數逐年增多,規模越來越大,節目形式和內容有了新發展。除了傳統的民間舞蹈如旱船、龍燈、獅子、騎驢、鶴蚌舞、秧歌舞等節目外,崖底鄉向陽村的大型民間舞蹈“百佛頂燈”更是馳名中外,在國際民間舞蹈比賽中曾取得優異成績,被譽為“中華一絕”。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在歐洲,因為有四旬期(復活節前40天)的守齋的緣故,在每次復活節用餐前,都先予以祝聖;因此第七世紀時,就有祝聖羔羊的記載出現了,之後又多了油脂和火腿的祝聖。
其實四旬節守齋是禁止吃蛋類的。到了十二世紀,才開始有雞蛋的祝聖;因此在復活節時,天主教徒會把蛋塗成紅色,請神父祝聖,自己也用作禮物送給朋友,這是 ...
2012年
中國——為慶祝“六·五世界環境日”,以“低碳減排,綠色生活”為主題的“2012高校環保藝術節”在北京舉行,以環保材料和生活回收物品為原材料的藝術作品,構思巧妙,充分體現了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本次活動由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指導,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和環 保部宣教中心支援,從去年年底開始至 ...
祈雨,又叫求雨,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禳豐收的巫術活動。同其他巫術一樣,祈雨巫術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中。從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從澳洲的土著到俄羅斯的先民,都有過專門的祈雨法師來控制雨水的降落。即使到了近代,一些已進入現代社會的民族中,這種巫術活動仍然存在。
祈雨,早在中國西漢時 ...
“太平洪朝”是粉嶺圍彭氏在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日舉行的大型宗族性祭祀活動。於該活動開始之前,彭氏族人會先進行“點燈”儀式,但每年舉行的日期並不固定。要視乎擇日的結果。雖然如此,舉行日期不得遲於該月的十五日。
開燈
神棚入囗的頂部懸掛了一盞大花燈,在所舉行日期早上開始燃點,直至十六日,“朝首送燈”,分 ...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
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的佛教儀式節日。又稱佛誕節。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中國東漢時僅限於寺院舉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流傳至民間。浴佛時間在史籍中有不同記載。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盤日,故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漢族地區佛教在北朝時多在四月八日舉行,後不斷變更、發展 ...
上巳節來歷和介紹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