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大夫為皇帝近臣,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
2、秦有中大夫,為郎中令屬官。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戰國時,官爵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在卿中有上卿、亞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
1、上大夫為皇帝近臣,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
2、秦有中大夫,為郎中令屬官。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戰國時,官爵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在卿中有上卿、亞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
上大夫相當於現代國務委員,戰國時,官爵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在卿專中有上卿屬、亞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例如魏國,吳起做西河守時,獎勵軍功,曾以長大夫賞人。後來須賈曾為魏國的中大夫。在趙國藺相如做過上大夫。漢代初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漢武帝時,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為掌議論之官。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法律的標準常常是一件不僅神聖而且神秘的事情。有很多案子的判決會讓他們感到 看不懂。比如一個貪汙犯,貪了幾百萬,甚至千萬上億,結果判的年限並不很長。一個小毛賊,偷了10萬塊,就叫“數額特別巨大”,要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有人說說這是“我們幾千年的封建傳統‘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在作祟”。
確實,對於很多類似的今天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人們往往會尋找根源,說這是中國的儒家傳統,孔 子提倡“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我以前也這麼想,這聽上去就很不公平。後來出於好奇,我稍微查了一下資料,發現我們完全是被忽悠了,人家講得非常清楚的道理被斷章取義,有意加以曲解。
在《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學生冉有和我們一樣也覺得“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聽著不順耳,他問孔子,大夫犯罪,就不可以加刑?庶人行事,就不可以治禮麼?
孔子回答冉有說,不是這樣的。“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為之 諱,所以愧恥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譴譴讓也發始發露則白冠釐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縳牽掣而加之也。其有大 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捽昨沒反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
這立刻會讓人想到日本武士道精神,日本在明治維新前的社會秩序,基本和我們春秋時代的封建體 制差不大,日本沒有產生過秦始皇,所以有一套諸侯、家臣這樣的封建貴族體制。電影裡經常有,一個日本武士,一件事辦砸了,給領導批評了幾句,回家就切腹自 殺了,真是“白冠釐纓,盤水加劍”。我們中國人會覺得奇怪,這些人腦子好像不開竅,也太要面子了,他為什麼不求領導饒恕或者乾脆逃跑?
我看了這段《孔子家語》才明白,日本武士道其實根源是在中國,尤其是春秋時期的中國,它的本 質其實是一種貴族意義和榮譽感,及由此產生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以前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時候,批評侵華日軍的暴虐,順帶批評所謂武士道的野蠻。當場一個日本學 者說,那些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兵,幹出這麼下流的事情,哪裡是什麼武士啊?按照傳統武士的道德標準,絕對不能凌虐已經投降的對手,更不要說還侮辱婦女。 按這位日本學者的解釋,他們都是明治維新之後興起的“無產戰士”,所以道德敗壞。武士作為一個階層和他們的榮譽感已經在明治維新之後被摧毀了。
不過在武士道的故鄉中國,自秦始皇和漢武帝之後,漸漸透過一次次血腥的淘汰,更徹底地讓人民遺忘了什麼叫士、什麼叫貴族、什麼叫榮譽和尊嚴。只剩下赤裸裸的權力崇拜。
所以我們今天才會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當袞袞諸公,當其身居高位鮮衣怒馬之時,盛氣凌人,一旦身陷囹圄,簡直是搖尾乞憐,罪行昭彰還要推卸責任,說的都是“求組織再給我一次機會”這樣沒臉沒皮的話。
至於禮不下庶人,孔子的解釋是“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並不是我們理 解的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就不講禮貌,我們看到孔子,即使在鄉間遇到農民都很有禮貌,絕對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開著特權車的人就橫衝直撞亂按喇叭。孔子是說 你不能用繁瑣的禮儀來要求老百姓,搞得老百姓太拘謹。
可惜這些孔子講得明明白白的道理,這幾十年來都被有些人蓄意擰把著解釋。
今天不可能再回到春秋,民主和法治才是今天應有的旋律,但我常想,如果像英國和日本這些國家那樣封建制不要那麼徹底地被摧毀,多少留一些封建的貴族傳統,尤其是貴族精神,即使在今天未嘗不是對社會有價值的思想資源。
司馬遷說:“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