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上巳節的由來和風俗+上巳節的由來簡介

上巳節的由來和風俗 上巳節的由來簡介

  上巳節的由來和風俗 上巳節的由來簡介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而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人沿襲下來,就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上日節有祓楔、畔浴、放風箏、出遊、互贈香草等風俗。

  上巳節的傳說

  1、紀念伏羲氏

  上巳節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

  2、紀念黃帝誕辰

  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3、慶祝西王母蟠桃會

  道教興起後認為農曆三月三為西王母蟠桃會之日,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4、紀念道教真武大帝

  農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上巳節的意義

  上巳節俗的核心稱為“祓禊”,“祓”是除惡的祭禮,而“禊”指用水來清潔洗滌。上古的祓禊儀式包含了“執蘭招魂”的環節。在古人的觀念中,水域一向被認為是陰界的入口,所以在這個亡者的魂魄如同春天的草木一般萌動甦醒的季節裡,人們便在水邊舉行儀式,招魂續魄。這是祈求生命的安詳。

  祓禊儀式還包含了“求愛”和“乞子”的環節,這是渴求生命的延續。為了得子,婦女們還在沐浴的時候撿食浮在水中的生殖象徵物,如雞蛋,如棗子。晉張協《洛禊賦》中“浮素卵以蔽水,灑玄醪於中河”、南朝梁庾肩吾《三日侍蘭亭曲水宴詩》中“踴躍赬魚出,參差絳棗浮”等,說的就是食浮卵、浮棗乞子的習俗。

  上巳節的文化價值

  上巳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展現著中國從古至今的生活風貌,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價值、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上巳節作為黃帝誕辰節,彰顯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

  上巳節展現了大量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粹。例如上巳節的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關於上巳節的大量文學作品記載都是寶貴的民族精神產品。文人們“曲水流觴”的活動充滿高雅的藝術氣息。踏春遊春、採薺菜、聽蛙鳴、親近自然以及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的活動展現著健康的生活情趣。

  祈求健康長壽的祭拜活動、象徵吉祥吉利的各種民俗凝聚著中國曆代人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這些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激勵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另外,上巳節的一些民俗也有一定的科學價值,例如用薺菜煮雞蛋、婦女戴薺菜花防頭痛的民俗。現代中醫學研究顯示,薺菜味甘淡、性微寒,能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清熱利尿。

  上巳節要做什麼

  1、淋浴

  淋浴,遠古大家去小河邊河邊,唐宋時時興去泡溫泉特別是在露天溫泉池以春夜清洗汙漬,覺得那樣作能夠去除全部冬季所囤積的病蟲害,在新的一年裡清理免疫系統,萬事如意。那時候大家覺得女性男性不育是神鬼作怪,就運用上巳節的淋浴醫治不孕不育症。那樣長此以往,相沿成習,把淋浴變為上巳節的關鍵內容。

  2、薺菜煮雞蛋

  上巳節,中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風俗習慣。茼蒿又被稱為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髮育在田頭地腳線的一種山野菜。雖然是山野菜,卻鮮美爽口、營養豐富。春季更是吃料茼蒿的時節。春食茼蒿也是在我國民俗日益突出的民間風俗。

  3、踏春出行

  三月初三,全家老小出行,有的別人帶著下酒菜在野外野炊,而這時候更是喜迎春第一支桃花對外開放的階段,自古“三月桃花香”的叫法,在大城市內沉寂了一個冬季的大家,春暖花開乍寒,大家邁向野外變成“三月三”的一個主題活動了。

  4、女兒節

  在少數名族內仍儲存三月三七夕節的風俗習慣。例如這一天苗族姑娘衣著盛放,趕到一個固定不動的地區展現他們的漂亮

  5、修禊

  上巳節也有祓禊、修禊或淋浴主題活動。淋浴是為了更好地去災。史前人類覺得生孕是由圖騰圖片入居女性身體的結果。進到父權制時期以後,大家才懂了夫婦交歡是生孕的緣故。可是不論是圖騰圖片感生電流的意識,還是夫妻交歡造成 生孕的瞭解,都認可女性是生孕的體現者,兒女是由媽媽創造的。

寒食節的由來和風俗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寒食節的由來和風俗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傳說

  據說,周成王年幼時曾削桐葉為圭,以封其弟叔虞,史官聞之日“天子無戲言”,遂封叔虞於唐,稱為晉。晉至獻公;獻公寵幸驪姬,殺太子申生,並欲伐次子重耳於蒲。重耳得知訊息後出逃,在外流亡了19年。有一次,重耳幾天沒有吃上飯,介子推忍痛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充飢。重耳復國後,封賞了當年所有鞍前馬後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聲不響,背起老母上了綿山。

  介子推的一個隨從為主人鳴不平,懸書宮門,告於文公。晉文公也算明君,深感內疚,下旨尋找介子推,但總找不到。

  後來聽說介子推躲在山上,便親自前往探訪,還是沒有找到。有人獻策,介子推是個孝子,如放火燒山,介子推為了母親一定會出來。晉文公覺得此話有理,於是下令焚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始終不見介子推出來,最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與母親相抱燒死在一棵柳樹下面。晉文公見狀,十分傷心,命將綿山改名為“介山”。晉國人為紀念介子推,一個月內不肯燒火做飯,盡吃冷食。

  寒食節的習俗

  食麥粥、子推蒸餅

  麥粥是寒食的傳統節食,王仁興先生稱:“在中國古代飲食史上,麥粥是中國人的主食處於粒食階段的品種之一。禁菸斷火日以麥粥為主要的節日食品,既是上古飲食風俗的痕跡,也是中國傳統飲食風俗具有延續性的生動例證。”唐代的寒食粥有楊花粥、場粥等花色品種。子推蒸餅即是漢代的棗糕,漢代崔皇《四民月令》稱:“寒食以面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

  祭祖掃墓

  祭祖掃墓是重要的寒食節的習俗。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在墓前祭祀祖先謂之掃墓或稱墓祭、掃拜,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

  踏青

  踏青是常見的寒食節習俗。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打鞦韆

  寒食節的習俗,清明之日,時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綠,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因此,人們不僅踏青旅遊,而且要進行盪鞦韆、拔河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使節日充滿了春天的歡樂。寒食、清明期間,唐長安盛行打鞦韆等體育活動。打鞦韆據說是為了預防寒食日冷餐傷身。這是春日最受婦女們歡迎的活動。鞦韆本名“千秋”,原取“千秋萬歲”,祝人長壽的意思。

  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又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上巳節有什麼風俗 上巳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上巳節有什麼風俗 上巳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上巳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的一個節日。按通常的說法,漢以前節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後固定為漢歷(農曆)三月初三,不一定為巳日。

  古代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到水邊洗滌汙濁,以祓除不祥,稱為“祓禊”。據《晉書·.禮儀》上記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除此之外,祓禊還有祈求生育之意。相傳商部族的祖先契就是其母祓禊後所生。《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後世甚至尊簡狄為生育之神。

  除在水邊祭祀、沐浴之外,人們還宴飲行樂、踏青郊遊。如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祓禊

  祓禊(指去災病,上古女巫給去晦,唐宋時流行泡溫泉,以前是在水邊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為去災祝福之意)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透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實際原因是由於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著去洗越冬後第一次澡。

  祭祀高禖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人們透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

  畔浴

  畔浴(沐浴,上古人們去河邊水邊,唐宋時流行泡溫泉尤其露天溫泉池)以春水洗滌汙垢,認為這樣作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免疫,吉祥如意。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

  修禊

  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是由圖騰入居婦女體內的結果。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後,人們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圖騰感生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婦女是生育的體現者,子女是由母親孕育的。然而,並不是每個婦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於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婦女不孕育。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

  羽觴

  羽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雙耳酒杯,因其形狀似鳥得名;還有一說稱因觴身可插羽毛,遂被命名為“羽觴”。它的材質多種多樣,有木質、玉質、陶質等。木質羽觴較為輕盈,其他材質的則需置於荷葉上,方能平穩地在水面“行走”。

  祈求生育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象徵。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後來高禖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河南淮陽人祖廟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權制下的高禖神。同時還出現了性具崇拜,先女陰後男根崇拜。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透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

  互贈香草

  古人認為,香草有驅邪之功,於身體大有裨益。

  郊外遊春

  郊外遊春(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遊,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並以芍藥定情)

  泡溫泉

  泡溫泉(唐宋時期於郊外遊春,然後於野外溫泉祓禊)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也叫臨水浮卵(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曲水流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水一般則要彎曲才行)《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觴的風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邊外,混合著自然的美景,魏晉以來由於文人文化的興起,貴族多在優雅的庭院,莊嚴的宅院裡,假亭山石,人工彎彎的曲水。人們整齊的正座於草上席塌,好一點的擺上屏風,還有持扇的侍從,設有香爐等。喝水後還有寫詩,應人相對。

  三月三上巳節活動

  1、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2、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透過突破、擋人、變向、快衝等方式衝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5、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物件,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

  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6、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臘八由來風俗 臘八由來傳說

  臘八節的由來和風俗 臘八節的由來傳說   臘八節的由來   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節,古時叫“臘日”,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節日。從廣義上來講,夏曆十二月初八之臘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傳統春節的組成部分,而臘八則標誌著整個辭舊迎新活動的開始。   “臘八”節的 ...

臘八由來風俗 臘八是怎麼來的

  臘八節的由來和風俗 臘八節是怎麼來的   相傳釋迦牟尼出家修行六年毫無收穫,靜思太過,餓暈在菩提樹下。一個牧羊女路過看到,便以乳糜給他吃。釋迦牟尼吃完乳糜後氣力恢復,繼續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後,終於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表達像佛祖那樣艱苦修行的決心,各地佛寺在臘月初八舉 ...

臘八由來風俗 臘八有哪些風俗活動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宗教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 ...

乞巧的來歷風俗 乞巧由來傳說

  乞巧節的來歷和風俗 乞巧節的由來傳說   據說,牛郎是南陽城牛家莊的一個不幸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條老牛自耕自食。這條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下凡遊戲,在銀河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 ...

七夕由來100字 七夕由來風俗

  七夕節的由來100字 七夕節的由來和風俗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 ...

中元的來歷風俗 中元是怎麼由來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這一天同時也是佛 教 的' 盂 蘭 盆 節 ,盂 蘭 盆 節 的由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 ...

臘八由來風俗 臘八粥的來歷傳說故事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是我國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