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上李邕寫作背景

上李邕寫作背景

  《上李邕》是唐代詩人李白青年時期的開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遊,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後改為《大鵬賦》),自比為莊子《逍遙遊》中的大鵬鳥。此詩透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了李白的凌雲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非常不滿,表現了李白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輕的李白敢於向大人物挑戰,充滿了初出犢兒不怕虎的銳氣。

上李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上李邕》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此詩透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頌揚,表達了李白的凌雲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非常不滿,表現了李白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詩語氣直率不謙,充滿了初出犢兒不怕虎的銳氣。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李邕在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後,曾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李白遊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史稱李邕“頗自矜”(《舊唐書·李邕傳》),為人自負好名,對年輕後進態度頗為矜持。李白對此不滿,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安旗《李白年譜》將此詩繫於開元十四年(726年)。

南唐後主李煜的寫作背景

  975年,即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是後期詞作中的一篇。


徐志摩草的露珠兒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1921年秋天,徐志摩與才女林徽因相識,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開始戀愛,並有論婚嫁之意。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振撼。所有 ...

清照的一剪梅的寫作背景

  元伊世珍《琅嬛記》卷中載:“易安結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後,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這首詞作於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別後,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蓆,頗有涼意 ...

煜浪淘沙令的寫作背景

  1、此詞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寫,此詞基調低沉悲愴,透露出李煜這個亡國之君綿綿不盡的故土之思,可以說這是一支宛轉悽苦的哀歌;   2、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正如李煜後期詞反映了他亡國以後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 ...

少白在寫中華少年的寫作背景

  《中華少年》的寫作背景是,中國改革開放,日益強大,一步步成為世界大國的,作者激動萬分創作出《中華少年》。   《中華少年》是作家李少白的詩歌作品,他抒發了中華少年愛祖國,要報效祖國的強烈情感,表現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以及豪隆情懷。以及作為中華少年的自豪之情。這首詩歌入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作為第二單 ...

白山中問答的寫作背景

  《山中問答》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這是一首古絕,以問答形式抒發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詩人的矛盾心理。全詩語言樸素,轉接輕靈,活潑流利,渾然天成;用筆有虛有實,實處形象可感,虛處一觸即止,虛實對比,意蘊幽邃;詩境似近而實遠,詩情似淡而實濃。   寫作背景   李白曾經多次隱居山林。他在少 ...

水調歌頭重井岡山寫作背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闢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並沿著這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1965年5月,毛澤東又重上井岡山。闊別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詩興大發,寫下這首詞。 ...

誰知道清照聲聲慢的寫作背景

  公元1127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於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餘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後,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