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往來
親戚間往來一般保持到血親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間還有走動。逢年過節,對方有婚、喪、生病、喬遷等事,需備禮前去探望、祝賀、相助。接到邀請後無故不去,又不打招呼;家中有婚禮、喪事等要事,故意不邀請對方,表示彼此斷絕往來。過後,雙方關係好轉,有意恢復往來,可在家中有事時邀請對方,對方應邀,即恢復親戚關係。平時走動不講究送禮,有事必備禮,俗稱“做客人”、“做人客”。
親戚間的往來,主要表現在家庭事務上,著重於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聯絡。這種往來僅僅表現為一種形式,或是服從於習俗的束縛。親戚之間有情投意合,說話投機的,猶如知己朋友,彼此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快樂;但是如果雙方沒有好感,話不投機,即使是一種負擔,遇婚喪等事也非得前去作客或是邀請對方來作客不可。
除禮節性的往來外,親戚間最大的往來是經濟上的相互支援。一方有麻煩,首先想到的是到親戚家去借錢,在松江人的觀念中,問親戚借錢是天經地義的事,且沒有到期還息的習慣。常有比較富裕的人囿於傳統觀念,被親戚借錢搞得不堪負擔的事發生。
近年來,城區市民,特別是年青人有淡化親戚關係的趨勢,親戚間的交往大大少於朋友、同事、同學間的交往。比如自己有戀愛問題、工作問題、有喜怒哀樂,甚至經濟上有困難,不一定先去找親戚,大部分是先去找朋友商量、分析、幫忙;平時的娛樂活動大多是和朋友在一起。
鄰里、熟人關係
熟人相見,互打招呼,互致問候,稱“叫應”。迎面相見,故意不理睬對方,俗稱“不叫應”,常被視作是對自己的侮辱,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有時有表示斷絕往來的意思。
70年代前,鄰居間大多彼此知根知底,來往密切,貨物可先用後借,燒菜缺少油醬可隨意取他人的應急,突然下雨自有鄰居代收晾曬的衣物,大多親如一家人。偶爾發生矛盾,一經勸說,也就釋然。鄰里串門稱“講張”、“白相”,較隨便,可在門口,可在房中,多已婚女性所為。鄰居有喪事,不請自到,幫助料理後事;逢喜慶,非要邀請才能參加,送禮稍薄於親戚。近年來,居民大多搬進了獨立單元的新樓房,鄰居間缺少溝通與瞭解,樓上樓下彼此不知姓甚名甚,見面不打招呼,互不往來。
朋友交往,青年人多蕩馬路、遊公園、上娛樂場所,偶爾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敘舊為主。過去,市民住房狹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會,今家庭聚會逐漸增多。朋友有紅白事,相互邀請,送禮如親戚,有的禮金甚至更高。平時來往不備禮,招待不講究儀式。
送禮
逢婚喪喜慶,親友間例須送禮,稱“送人情”。遇紅白事,所備禮物的價值,略高於前番對方贈送給自己禮物的價值,稱“抬一抬”。一般作客不計較禮物的價值,送與不送,送多送少無所謂,但上門探望病人,或準備在主人家吃飯的一般是要送禮的。禮物分錢、物兩類,50年代前,平時作客送禮盛行“黃籃頭”,粗竹篾編成,上覆紅紙,內裝水果;“包紮”,又稱“牛頭包”,黃粗紙包成長方梯形,上覆紅紙,內裝桂圓、蜜棗、胡桃、紅、白糖等;“盒頭”,厚紙盒裝貯的糕餅類。賀壽送麵條、壽糕,造屋上樑送饅頭、糕,遷新居送麵條、定勝糕,探望產婦送胡桃、雲片糕、紅糖,喪事送緗布、紙綻,年節有清明節送青綠餃,端午粽子,過年送鮮魚、豬肉、雞、鴨、年糕等。60-70年代,禮輕。80年代起,賀生育送滋補品和童裝等,賀壽多蛋糕,喬遷送蛋糕、工藝品等,喪事送“白人情”,有錢、被面、紙綻等。年節子女孝敬老人送補品,其餘親戚來往多送蛋糕、水果。舊俗送禮的如今大多改為送錢。送錢歷來用紅封袋,馬虎的用紅紙包裹。只有逢喪事用白紙。錢額喜事成雙數,喪事成單。人情花費以賀婚禮最大。
作客、待客
客到,主人先接過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帶有汙穢物、溼傘,不帶入主人家中,置於門外。作客不能帶藥包上門(主要指中藥包,為主人購買的除外),此為大忌。另,家中有喪事,一般未過頭七,不宜出門作客(規矩大的人家要過了五七才出門作客)。
客人入室,主人先要讓坐;主人未讓坐,客人不坐下。遇喜慶事,先敬客以糖湯,再敬茶、煙。主人敬茶,客人站立雙手接。客人不將茶水喝乾,不將茶葉吐在桌上、地上。主人家要有人陪坐說話,至少不能冷落客人。客在,主人不掃地,不打罵孩子。
留客吃飯,至少備8只菜,備酒,稱“吃便飯”。進餐時,凡整隻雞、鴨、蹄膀、全魚等菜餚,主人未請,客人不吃。喝酒沒有一杯一口乾的習慣,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半途筷,將食品夾住又放下;二忌亂筷,挑精揀肥,在菜碗中亂翻亂攪;三忌窺筷,手握筷,目光盯住菜餚;四忌碎筷,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籤筷,以筷當牙籤;六忌淚筷,夾食品時滴湯不止。客未喝完酒,主人不先吃飯;客未吃完飯,主人不離桌。
客人告辭,送至大門口或樓下。主人不相送,甚至不起立,被看作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攀親眷
朋友間情誼篤深,為加深關係,或保持長久聯絡,就採用攀親眷的方法。攀親眷主要是“攀過房親”,即認乾兒子、乾女兒,還有拜兄弟、認姊妹等。
攀過房親有多種原因,一是結婚多年,未生育,俗以為,認個過房兒子或過房女兒後可以得子女。二是生育兒子後,怕其夭折,又經算命術士胡謅,須過繼給某始人氏,即可太平無災。三是兩家交往甚密,再以過房形式發展為親戚關係,以增強聯誼。四是一方有財有勢,另一方竭力巴結,攀個親戚來找個靠山。近年來,城鎮居民攀過房親的越來越少,農村中仍有流行,多為感情需要和尋靠山型別,以迷信目的的不多見。
兩家一經商定攀過房親,就要確定攀親吉日。攀親那天,過房女兒或過房兒子打扮一新,其父母備厚禮,帶爆炸、鞭炮前往乾爹媽家。松江人稱乾爹媽為“寄爹”、“寄媽”。稱“過房兒子”有兩個概念,一是乾兒子,二是入贅的上門女婿。
過房兒子到了寄爹家,過去要行磕拜大禮,叫寄爹、寄媽,日前磕拜禮已除,僅存“叫應”而已。拜畢,燃放爆竹、鞭炮,以示慶賀。如孩子尚小,不會叫應,就在門口置一竹梯,父母將孩子從空格中遞給寄爹、寄媽,代為叫應。叫應後,寄爹、寄媽酌給孩子“見面錢”,或稱“壓歲錢”。寄爹家備豐盛酒菜招待過房親,有時也邀請至親好友同來慶賀。有的寄爹還要為過房兒子或女兒取個“寄名”,請人將寄名寫在紅紙上,過房兒子或女兒將其帶回,高貼在客堂間或臥室牆上。
寄爹、寄媽在春秋兩季,要給過房兒子或女兒送些夏衣、冬裝,一般是第一年較認真,以後就馬虎些。過房親和其他親戚一樣看待,凡親戚間一應交往禮俗,都按此辦理。
認姊妹,多為未婚姑娘所為。彼此性格相投,感情深切,互認為異姓姐妹,以姐妹相稱。人數或多或少,少則二人,多的有結九姐妹、十姐妹的。認姊妹形式各異,舊時,大多到尼姑庵一齊向觀音菩薩磕拜,再互拜。拜完,吃頓團聚飯。認姊妹的姑娘互助互利,彼此關照。出嫁後,仍然保持關係的也有,如親戚一般。日前認姊妹習俗已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