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下元節和寒衣節的區別

下元節和寒衣節的區別

  區別一:時間不同。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區別二:習俗不同。下元節:修齋設醮、祭祀祖先。寒衣節:掃墓、送寒衣。區別三:起源歷史不同。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寒衣節起源於周代。

  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下元節,即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

  農曆十月初一這一天,婦女們會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後逐漸發展成為為祖先、亡人也一併送去過冬寒衣。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冬至和寒衣節是一樣的嗎 寒衣節和冬至節的區別

  冬至和寒衣節是一樣的嗎 寒衣節和冬至節的區別

  冬至和寒衣節不一樣,寒衣節也不是冬至。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一般當天都會早點回家,因為天黑得早,陰極之至,故有鬼節之說。

  但實際上,根據清代顧祿在《清嘉錄》中的記載:“蓋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為鬼節。端午、冬至、年夜為人節。”冬至不屬於鬼節,相反屬於人節,如今一般認為,傳統的中國民間四大鬼節是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公曆4月4—6日之間交節的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和農曆十月初一的寒衣節。

  冬至介紹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關於冬至,有一種古老的說法。《易經·復·象辭》:“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其《誅伐》篇說:“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閉關商旅不行何?此日陽氣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靜,不復行役,扶助微氣,成萬物也。”

  《初學記》引《五經通義》:“冬至陽氣萌生,陰陽交精,始成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洩。”

  所以,古人眼中的冬至宜靜不宜動,這就是過節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飢唐、宋時期廠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寒衣節介紹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這個節日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1]又俗稱授衣節。 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 教,感遊衣於漢紀,成獻報於禮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 。”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 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諸軍將校皆賜錦袍。 ” (←授衣)(祭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河南程式遺書》雲:“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來歷 寒衣節和寒食節的區別

  寒衣節來歷 寒衣節和寒食節的區別

  時間不同

  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寒衣節是十月初一。

  意義不同

  什麼是寒衣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寒衣節來歷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給死人送衣服這一習俗,據說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

  據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累死在工地上,並被埋在城牆之內。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長城40裡。她最終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屍體,並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寒衣節”。

  什麼是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寒食節來源於介子推的傳說

  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寒食節習俗

  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簷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七夕是情人嗎 七夕情人有什麼區別

  七夕節是情人節嗎   據古代人過七夕節的習俗來看,七夕節並不是是情人節,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容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根據古代文史記載,七夕主要是乞巧、許願的節日,相當於 ...

女生三八節的區別 女生三八節有什麼差別嗎

  女生節和三八節的區別 女生節和三八節有什麼差別嗎   1、時間上的不同   女生節是在3月7號,而婦女節是3月8號。   2、由來的不同   女生節,最早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發起于山東大學,後中國各高校得以發展,漸漸成為傳統。一般高校到了女生節這一天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而男生們有回絞盡腦汁在這天給女生 ...

女生女王區別 女神女王到底有什麼不同

  女生節和女王節的區別 女神節和女王節到底有什麼不同   女生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源於山東大學,是一個關愛高校女生、展現高校女生風采的節日,也是校園趣味文化的代表之一。高校女生不願稱自己為婦女,又不想放棄女性的節日特權,不知何人提議,從此以後就有了女生節。女生節在高校中十分流行,既非“土節”,又非“洋節”, ...

女生女神區別 女生是女神

  女生節和女神節區別 女生節是女神節嗎   女生節和女神節其實都和婦女節有些關係,婦女一詞雖然指的是成年女性,但是很多人都把婦女和已婚女性劃等號,因此很多女生都不會願意稱自己為婦女,也不願意過婦女節,但是又不想放棄這一個節日的特權,因此有了女生節、女神節。   女神節   不知是男生恭維還是女生進一步自我拔 ...

中秋節中元是一天嗎 中元中秋節的區別

  中秋節和中元節是一天嗎   中秋節和中元節不是一天。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中秋節,則是我國的 ...

女生婦女節的區別 女生婦女節有什麼不同

  女生節和婦女節的區別 女生節和婦女節有什麼不同   一、時間上的不同   女生節是在3月7號,而婦女節是3月8號。   二、由來的不同   女生節的由來   女生節,最早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發起于山東大學,後中國各高校得以發展,漸漸成為傳統。一般高校到了女生節這一天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而男生們有回絞盡 ...

寒食清明節的區別 寒食清明節的不同之處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區別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不同之處   一、時間不同   1.寒食節,也叫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農曆冬至後的第105天,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曾經,寒食節在中國民間是第一大祭祀之日。   2.清明節,也叫踏青節,一般在每年公曆的四月五日,是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寒食節之後。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