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15點是申時,申時別稱哺時、日哺。是十二時辰之一,也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而歸納總結的一種計時方法。
十二時辰“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中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相傳是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描述時間主要參照顯而易見的天象、動物生物鐘和日常作息,比如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後來逐漸改用授時裝置讀數來描述,後來也逐漸給這些授時裝置讀數配上了五行。
下午15點到17點是申時,又名晡時、日哺。中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15點是下午三點,15點是按照24時記時法來計算的,按照這種計時法,下午1時就是13:00,下午2時就是14:00,下午三點就是15:00。夜裡12時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0。在二十四小時之中,一天開始於早子時,23:00-1:00,每天的最後一分鐘開始於夜子時之初23:00(子初)而結束於夜子時之末24:00(子正)。某一天的24:00等於下一天的00:00。數字時鐘顯示從00:00到23:59,它從不會顯示出24:00。這樣,從23:59:59.999到(24:00:00;000)00:00:00.000就可以精確的確定新一天的開始。但是,24:00的表示方法更能明確的確定一天的結束時間。
1、下午一點是末時,又名日昳。十二時辰製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在古代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也就是120分鐘,而一更分為五點,每點表示24分鐘。
2、十二時辰製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 ...
下午2點的時辰是未時。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未時:日昳,13時至15時。此時太陽蹉跌而下,開始偏西,故又謂之日側、日映。午後時間,正是人們小息納涼休閒時刻。因為這個時間段也是人一天中,最為舒適 ...
1、下午四點半是申時。申時是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
2、【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3、【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4、【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5、 ...
下午四點是申時,申時是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br>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時辰分為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 ...
下午8點是辰時,辰時指的是七時至九時,別稱食時。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十時辰製出現於先秦,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 ...
下午2點半是未時,未時是指13時至15時。此時太陽蹉跌而下,開始偏西,故又謂之日側、日映。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中國古 ...
下午6點到7點,時辰是酉時,同時子時是23點到凌晨1點,丑時則是凌晨1點到凌晨3點,寅時是凌晨3點到早上5點,卯時是早上5點到早上7點,辰時是早上7點到早上9點。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漢代曾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