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是什麼意思

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是什麼意思

  出自莊子《秋水》: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而不虛。

  萬川歸之:所有的河流都流歸大海。盈:滿溢。尾閭:傳說中海底的洩水之處。已:停止。虛:空虛。

  意思是:所有的河流都流歸大海,不知何時停流而大海也不會滿溢;尾閭洩露海水,不知何時停洩而大海也不會空虛。

  這是海若向河伯講述的話,極言大海的博大深廣,難滿難窮。大海的形象可以給人以啟迪,教育人們切不可自滿自足,以免貽笑大方。可用來讚美具有大海一樣博大胸懷的人物。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意思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出自《孔子家語在厄》。原句是:“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解。”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芝蘭生長在幽深的林間,不會因為沒有人來欣賞就不散發芳香;有德行的人修養道義樹立美德,不會因為窮困潦倒而改變節操。孔子路經陳蔡去應楚國的聘請。陳蔡的統治者擔心聖賢的孔子一旦為楚國所用就會危及到自己國家,便派兵包圍孔子,阻止他前行。這導致孔子糧食斷絕,跟隨他的人都生病了。但是孔子卻不因處境艱難而放棄追求,而是更加慷慨地講誦詩書。子路因處在困境而氣惱,問孔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講仁德的人卻被困孔子就開導他,歷史上有才有德而不被接納的人很多,怎麼做在於自己,而回報與否則在於上天。

  孔子用這段話,表明自己要像深林裡的芝蘭一樣,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的君子氣概。芝蘭固有的本質機能決定了它要散發芳香,即使在深谷幽林,本質不變而芳香亦然。孔子具有芝蘭一樣的精神,在困境中保持品行高潔,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我們也要始終如一的保持自己的品德和修為,不因為外部環境而改變自己。

何樂而不為什麼意思

  1、何樂而不為表示願意去做,應該去做。此句是反問句,應該把句子分為“何”和“樂而不為”兩個部分分析,“何”之後的四個字都是反問的內容。或者這樣理解,“何樂(為之)而不為(之)?”省略掉前後兩個括號中的內容。

  2、該詞語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六回:“此地河道,為患已久,居民被害已深,聞貴人修治河道,雖士商人等,亦必樂於從事;況又發給工錢飯食,那些小民,何樂不為”。


不知何起一往情深什麼意思

  《牡丹亭》中有一句:“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終而糾結流離”。跟此句意思一樣,指的是,真愛,不知道怎麼就產生了,一下子就情深似海;怨恨,不知道什麼時候有結果,糾纏不清。 ...

人無信意思

  1、人無信而不立釋義:是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立足於世。   2、出處:先秦孔子的《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3、譯文:“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線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線的木銷子,它靠什麼行 ...

不知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並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   2、所謂“慍”,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在內心中有煩厭、厭惡、討厭、怨恨之感。   3、人不知而不慍:學日進,道日深遠,人不能知。雖賢如顏子,不能盡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無慍焉。慍,怫鬱義,怨義 ...

不知意思

  1、人不知而不慍的“而”釋義:但是,卻。   2、“人不知而不慍”意思是: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   3、出自於:出自《論語》第一章,《學而》。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釋義: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 ...

不知慍的而是什麼意思

  1、人不知而不慍,而的意思:卻。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釋義:別人不瞭解你(的學問才能),你卻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3、人不知而不慍:“知”在古代漢語裡,除了相當於 “知道”、“知識”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   4、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 ...

不知慍的知是什麼意思

  1、人不知而不慍的知是瞭解的意思。   2、人不知而不慍。釋義:別人不瞭解你(的學問才能)。   3、人不知而不慍:“知”在古代漢語裡,除了相當於 “知道”、“知識”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   4、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即為聰明、智慧之意。“ ...

論語的人不知慍是什麼意思

  原句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並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