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元節是紀念誰的節日+七月中元節是為了紀念誰

中元節是紀念誰的節日 七月中元節是為了紀念誰

  中元節是紀念誰的節日 七月中元節是為了紀念誰

  佛教盂蘭盆節也就是中元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於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中元節從什麼時候開始

  起源於北魏。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是哪個教的節日

  中元節是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傳統節日。

  農曆七月半是傳統的中國民俗節日,俗稱“鬼節”,道教稱之為“中元節”,佛教稱之“盂蘭盆”。

  道教教義中七月半鬼節為中元,是“三官”中赦罪地官的誕辰,道書雲: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諸大聖普詣宮中,道士於是日夜誦經,十方十聖錄靈篇,餓鬼囚徒亦得解脫。可見,在道教上,中元節是祭祀統治鬼魂的地官的節日。

  佛教把農曆七月十五稱之“盂蘭盆”,“盂蘭”是梵語的音譯,即“倒懸”“盆”為漢語,“盂蘭盆”即為解救倒懸之苦,把百味盛於盆中,供奉三寶。傳說中這是佛教典故——目連救母:目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其母罪惡深重,下到陰間受“倒懸”之苦,食物未到口邊即化為灰燼,所以淪為餓鬼。目連遵循佛的開導,設“盂蘭盆”,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終於救母出沉淪,脫離餓鬼道。

  “中元節”與“盂蘭盆”隨著道佛兩教在民間的傳播與融合,七月十五漸漸演繹成祭祀祖先的七月半“鬼節”,出現了每年七月半鬼節開鬼門關等傳說,大意是這天夜晚放所有的陰魂野鬼出來與陽間親人團聚,所以從初十晚各家在中堂設香案燃鞭炮,接祖先,謂之“接祖”。然後每日三餐供奉,直至十五傍晚供酒肉米粑,並焚化紙錢、紙衣、金銀紙錠或靈屋等,謂之“送祖”。是日,寺觀大都做道場,入夜在溝邊路邊焚燒紙錢,超度孤魂野鬼。

  南嶽衡山是唯一一家合道教與佛教為一體的聖地,所以衡陽這一帶的“鬼節”祭祀進行得轟轟烈烈,全家大大小小匯聚一堂從初十上香接祖供之,到十五焚紙送祖,每晚的大街小巷的路邊都燃起堆堆火焰,燃燒品可謂豐富多彩,從以前簡單的錢紙,到後來的紙衣紙褲紙襪紙鞋,紙錢也由單純的冥幣演化成幾乎可以亂真的老人頭,還有美元,估計現在陰府的生活提高了,素質也不斷上升,條件好的陰鬼們也可能去國外陰府旅遊觀光,真可謂改革開放之風吹遍大江南北直至陰槽。

中元節是傳統節日嗎 中元節俗稱什麼節

  中元節是傳統節日嗎

  中元節是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中元節俗稱什麼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中元節”是道家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

  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開啟,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佛教說法

  佛教將該節取名為盂蘭盆節,據說盂蘭盆可以解先忙倒懸之苦,舉行盂蘭盆會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超度歷代祖先的佛事。

  佛教典故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這一節日。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民間稱謂

  施孤是潮汕地區對中元節的稱謂,齋孤是江淮一帶對中元節的稱謂,稍有不同的是,節日週期由七月初至七月底,可自己選擇。

天中節是什麼節日 天中節是端午節嗎

  天中節是什麼節日 天中節是端午節嗎

  天中節是端午節的別稱,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是一年裡最當中的一天,故得此名。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

  可謂眾說紛紜;一說是源於吳越民族圖騰祭;一說是紀念屈原;山西一帶流行紀念介子推說;吳楚兩地流行紀念伍子胥說;浙江會稽流行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對於第一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做過大量考證,他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有此論述。

  這種說法頗為學術界認可,而第二種說法則屬於民間遺留下來的傳說並無考古證據支援。不過由於屈原的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操深受大眾景仰,因而紀念屈原成為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雖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大都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愛國、忠孝的理念。

  端午節的習俗品

  (一)賽龍舟。賽龍舟場面極為雄偉壯觀,參加競渡的龍舟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船頭扎一個大龍頭,船前豎彩旗,旗後一人擂鼓助陣,船尾一人撐大槳擔任競渡指揮,兩邊各10人划槳。一旦競渡令下達,鼓聲大作,划槳者奮力爭先,奪取標牌。奪標的內容也豐富多彩,常見的是“搶鴨子”。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之一。相傳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這便是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賽龍舟以紀念之。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黏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筒粽”,至於後來人們用蘆葉包粽子,傳說是由於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叫區曲(或謂歐回)的人夢遇一個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它用蘆葦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蛟龍是怕蘆葉和五彩絲的。”自此以後,便有了角黍。

  (三)懸鐘馗像。鍾馗的作用類似於門神,其畫像常被用於驅鬼避邪。據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官,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日:“臣姓鍾名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四)掛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把菖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據說用菖蒲做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而尤以初五最惡,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懸艾葉和菖蒲。農曆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時。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是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五)飲雄黃酒。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塗於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六)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英國萬聖是什麼節日 英國萬聖是什麼時候

  英國萬聖節是什麼節日 英國萬聖節是什麼時候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英國的傳統節日,10月31日的萬聖節前夕,每當萬聖夜到來,孩子們都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著一盞“傑克燈”走家竄戶,向大人們一邊所要糖果 一遍嚷嚷著 “不給糖果就搗亂” 。除了是蘇格蘭人 ...

美國感恩是什麼節日 美國的感恩是不是傳統節日

  美國感恩節是什麼節日   感恩節在北美屬於一個特別大的節日,特別是對於加拿大人和美國人來說,這個節日特別重要,即使遠在異鄉的人也都要在節日前趕回去與家人團聚,共慶佳節。   追根溯源,感恩節的誕生和美洲古代的印第安人有關,特別是和玉米的種植有十分密切的關係。1620年9月6日,一批英國清教徒難以忍受宗教的 ...

中國父親是什麼節日 中國的父親是幾月幾日

  中國父親節是什麼節日 中國的父親節是幾月幾日   中國父親節是民間專家學者倡議為弘揚孝文化而設立的節日,如中華聖誕節、中華感恩節、中華母親節等一樣屬於仍未被國家相關部門正式確定的“節日”。有學者倡議將中國的父親節訂於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稱為“八八節”,這是因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 ...

不能幹嘛 七月半鬼不能做的事情

  鬼節不能幹嘛   1、民間習慣在陰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祭拜祖先,人們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燒紙錢祭拜祖先。祭拜的儀式一般都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並沒有特定的要求。此月份建議大家不要無故前往墳場、偏僻的荒郊野地,以免招惹陰靈,尤其小孩子更需注意。如果要上墳燒紙錢,也不建議帶小朋友一起。   2、 ...

傳說故事 關於七月半鬼的故事

  清明節的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

關於鬼的詩句古詩 七月半鬼詩句大全

  關於鬼節的詩句古詩 七月半鬼節詩句大全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百花洲裡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 ...

2021女生是法定節日嗎 2021女生會放假嗎

  2021女生節是法定節日嗎 2021女生節會放假嗎   2021女生節不是法定節日,所以不放假。不過2021女生節是3月7日,星期日,正是大家的休息時間,所以大家還是可以好好慶祝女生節的。   女生節,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一般定義在3月7日,即三八婦女節前一天,是一個關愛女生、展現高校女生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