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元節的意義是什麼+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中元節的意義是什麼 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中元節的意義是什麼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中元節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稱鬼節(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十四日)。

  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有些人家還會舉行家宴。古時候,在祭祀、供奉祖先時非常講究行禮如儀,有著一整套約定成俗的流程。比方說飯前,需酒三巡,以表祖先宴畢,然而閤家在團坐,共進節日晚餐等。那時,民間百姓在七月初七日時就要透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將先人的魂魄接回家中,每日,早、中、晚,向先人供奉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過完中元節將先人送回為止。

  然而,這些形式畢竟充斥著迷信色彩,於是發展到現在,民間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的活動形式與認知,但保留了祭祖的形式,以此作為對祖先的緬懷與紀念。雖然該節起初充斥迷信,但也有其可取之處,那就是對古今倡導“孝道”的認可,故而中元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祭祖活動保留是可以接受的。

  中元節,起源可追溯於上古時代,是上古祖先崇拜自然與對農事豐收的產物。古時,百姓認為農事的豐收來自於神靈的庇佑,加之認為,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這天更是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好日子,故而百姓在這天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並期待庇佑來年有好收成。

  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辭,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道教認為七月半(中元)是地官誕辰日,是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在這天將會放出全部鬼魂,使得家家戶戶的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久而久之,便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之為“中元節”,至唐朝,一個高度推崇道教的時代,中元節興盛,如此,“中元”之名便逐漸被固定為七月半的節日之名,且節時定於七月十五日,並延續至今。

  中元節,有許多習俗,比方說:祭祖、燒紙、祭祀土地、吃鴨子、跳天燈、放河燈等,由於各地文化稍有偏差,故而各地習俗也不盡相同,俗話說“十里不同風, 百里不同俗”,便說的是風俗不同地之間是存在差異的。

  鬼節晚上幾點後不能出門

  晚上6點半之後,即天黑之後。最好在天黑之前回家。 一般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的正日,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時侯陰氣最重,所以當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邊或海邊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亂說一些不吉利或得罪靈界的說話,以免招惹陰靈。

清明節和寒食節一樣嗎 清明節也叫寒食節嗎

  清明節和寒食節一樣嗎 清明節也叫寒食節嗎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寒食節不是清明節的別稱。

  寒食與清明是農曆三月的兩個節日,由於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慶祝活動也頗近似,因此將二者合併起來一起慶祝。

  我國的清明節是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後。這個節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它是寸序的標誌。從這個角度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5。時,開始的一日為清明節。《歲時百問》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人們根據它的特點安排耕作,江南人“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春耕生產就忙乎開了。二是指節日。在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中,現今具有節日意義的只有“清明”。那麼,“清明”又是怎樣演變為祭祀的節日呢?據《荊楚歲時記》說:“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這是說,冬至過後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節,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因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且又禁火三天,如此,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的區分了。到現在,人們已把寒食和清明並稱,祭寒食也相當於祭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祭祖

  清明節和冬至節、過年都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你知道民間清明掃墓從何時成為禮典的一部分嗎?

  寒食、清明掃墓的民俗在唐代時已經相傳成俗,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寒食民俗的上墳祭掃列入禮典,允許士庶和王公以下官員行一樣的上墓拜掃禮,以展子孫孝思。上墓奠祭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祭拜後哀泣辭別,可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品餘饌,不可作樂,表示孝子之情。從唐以來,每年到了這時,全家上墳掃墓成了家族重要行事。

  插柳戴柳

  柳樹生命力強盛,古人說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北魏《齊民要術》)。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傳說追溯到春秋時代晉文公紀念忠臣介子推。宋代時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下墳墓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陸游說的「人家插柳記清明」就是這般表現(《春日》)。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吃冷食,喝涼水。好端端的春光明媚的日子,卻為何要如此這般呢?談到這一風俗,不禁使人想起一個催人淚下的晉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

  當年晉文公重耳當年因為他父親晉獻公的“驪姬之亂”被迫流亡到翟國,並在那裡生活了十二年。晉獻公死後,他的弟弟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做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惠公。這個晉惠公因為害怕素有賢名的哥哥重耳會威脅他國君的位置,於是就派殺手到翟國去暗殺他,得到訊息的重耳不得不又開始了新的流亡生涯。

  一行人又只好繼續往東走準備投奔齊國,大夥飢腸轆轆,再不弄點東西吃真的只能吃土了!重耳一代公子哪裡受過這種苦,沒過多久就真的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隨從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重耳果然慢慢恢復了一些體力。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最後他們到了齊國境內,重耳收到齊威王的禮遇,大夥才安頓了下來!

  七年以後,重耳回到晉國即位為晉文公,舉行了復國封賞大典,原來跟隨他逃難的人,一下子都加官進爵,成了晉國顯赫一時的人物。封賞之中唯獨不見介子推的名字,原來介子推是個性格耿直而且淡泊名利的人,他早就帶著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感念當年介子推的“割股奉君”,想要請他出山為官,以報答他的恩情。經過一番打聽後,晉文公帶著一般文臣武將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但是一連找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他。這時,有人建議說:“介子推最孝順。如放火燒山,他一定會揹著老母親跑出來。”於是晉文公便下令燒山,一連幾天,大火才滅,可是,介子推始終沒有出來,晉文公派軍士搜山,只見他們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死於大樹底下。

  秦漢時期,寒食節慢慢增加了掃墓的習俗,因為和清明這個節氣很接近(就差一兩天),久而久之,到了唐代兩者便已經合二為一,形成了我國現在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晉文公後悔萬分,他把介子推安葬在綿山之下,併為他建立祠廟。燒山那天,正是清明節氣前一天,於是晉文公下令將以後每年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菸止火,只吃冷食,以寄託哀思。從此以後,我國北方各省,相沿成俗,年年都過寒食節。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中元”即漢族傳統節日“三元”之一。“元”是始、開端的意思,農曆正月為一年之始,故稱元月。古代術數家以第二甲子為“中元”,即農曆七月十五(在廣大南方地區,俗稱“七月半”),這一天是漢族人祭祀亡故親人、緬懷祖先的日子,也是重要的“八節”之一。

  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自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這個節日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一般認為,中元節也即為“盂蘭盆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以至於後世以為,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

  中元節的發展歷史: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一。民間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舉行。如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舊時,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

  在20世紀20-40年代,七月十四是個隆重熱鬧節日。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七月十四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七月半祭祖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七月半祭祖,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七月半祭祖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七月半祭祖節卻被冷落了。


七月十五為什麼 為什麼七月十五要

  七月十五為什麼叫中元節又叫鬼節   中元節的時間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的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的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也就成為了我國最大的鬼節。   為什麼七月十五要叫鬼節   根據《易經》記 ...

為什麼

  1、“鬼節”的正式名稱應該叫“中元節”,它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三大信仰體系集中展示的中國傳統節日。   2、“鬼節”的來歷,據說最早應該是出自佛教。《顏氏家訓·終制篇》中寫道:“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非,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可見當時南北朝已經有過七月半的的節日了。不過這段話裡,所說的“有 ...

什麼

  1、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 ...

習俗有哪些 全國各地習俗

  河北省中元節習俗有哪些   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麵羊贈送女兒。      蒸麵羊   山西省中元節習俗有哪些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 ...

2021年中是哪一天?是怎麼來的?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那2021年中元節是哪一天,中元節的由來?   2021年中元節時間   2021年中元節時間為:公元2021年08月22日 農曆2021年七月十五 星期日 衝猴(戊申) 煞北,這 ...

可以回孃家嗎?回孃家對誰不好?

  中元節作為傳統的節日也是有非常多的講究和說法的,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元節可以回孃家嗎?中元節回孃家對誰不好?七月七日是中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關注萬年曆,和您一起欣賞2021年農曆七月的浪漫。中元節可以回孃家嗎?   不可以的,在中元節這一天是不建 ...

鬼門開還是鬼門關 鬼門大開是幾點

  中元節鬼門開還是鬼門關   中元節是鬼門大開的日子。   鬼門關自七月初一起初開,至七月三十日鬼門閉合。   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一般此時會設普度道場,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廣度墮落三惡道的眾生早日離開,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到救苦天尊的青華長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