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元節的習俗:祀先祭祖

中元節的習俗:祀先祭祖

  導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在這一天有一項特別重要的習俗就是祀先祭祖,每逢中元節,無論離家多遠的遊子都會盡量趕回家進行這項活動。大家和小編一起來看下中元節的習俗之祀先祭祖是怎麼進行的吧。

    中元節的習俗:祀先祭祖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稜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黃花菜、幹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前述東石玉記船行就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錫鑄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對祭祖祀先之虔誠、重視。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並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准,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1

  祀先祭祖

  同日對供奉在廳堂的神佛,則敬獻三牲,所謂三牲即一項主牲配兩種邊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帶蹄大豬腳,邊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魚、魷魚、目魚和雞,如廳中奉有觀音佛祖,因觀音媽不茹葷,經常用新鮮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級別高,所以只能供獻“金紙”,銀服之類較不值錢不能體現善男信女的誠心,所以不在奉獻之列。

  中元節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還順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馬廄、羊圈和豬欄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銀服奉敬即可。

七月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桂東人稱之為“七月半”。

  關於中元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一說是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另一說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並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雖然民間有關於牛郎織女七月十五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但在桂東人的心目中,卻永遠抹不去鬼的陰影。“七月十五鬼亂竄”,傳說閻王爺要在七月大開鬼門關,讓眾鬼夜出地府至陽間遊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極有與鬼相遇的危險,因而七月切忌遲歸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這個邪,一定會有人繪聲繪色地向你講敘: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過野外的山巔之上有簇簇鬼火遊動,凝神間還聽到鬼們絮絮之語。保讓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還有心情顧及牛郎織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浪漫!

  桂東有句俗諺: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靈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所以人們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說的夜不出戶之外,還有不少傳統禁忌:農曆七月間,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見;不能開市、討債,免得落個發鬼財、做收帳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進行各種水上運動,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於月半,作父母的一定會將其的生日改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與鬼俱來”之嫌;或有長者亡於月半,家人往往會大不高興,說是長者不善作長,死了還要“與鬼同去”……總之,“七月半”在桂東人眼裡是“草木皆鬼”的一個節日!

大理白族地區中元節習俗

  大理白族地區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在白族地區稱為“七月十四”, 以祭祀祖先為主要內容,在當地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由於居住地域的不同,大理地區的“七月十四”在各個區域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雲南大理鎮龍龕村的“七月十四”集合了家庭祭祀和村落祭祀兩套祭祀體系,它們相互關聯、互相補充,形成了一個穩定而完整的祭祀系統。

  1

  祭祀祖先

    大理白族地區中元節習俗

  大理白族地區的“七月十四”經過筆者調查都存在家庭祭祀儀式,但是村落祭祀儀式僅龍龕村獨有。龍龕村的“七月十四”,節期時間很長,從農曆的七月初一一直持續到農曆七月十六。家庭祭祀和村落祭祀是龍龕村“七月十四”最核心的內容。

  2

  耍香龍

  家庭祭祀具有一整套規範的祭祀儀式體系:接祖儀式(農曆七月初一)——日常祭祖儀式(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重大的家庭祭祖儀式(農曆七月十四晚),儀式內容十分繁複;比較家庭祭祀,村落祭祀顯得更加複雜,又包含兩套祭祀系統,即“耍香龍”儀式和蓮池會的“拜經”和“撒粥”。“耍香龍”是在農曆七月十二、十三、十四舉行的村落祭祀儀式;“蓮池會”是村落中的女性婦女組織,她們的村落祭祀儀式在七月十四晚上舉行。無論是“耍香龍”儀式的舉行,還是蓮池會的祭祀活動,都有一套嚴格的儀式規範。


習俗有哪些 全國各地習俗

  河北省中元節習俗有哪些   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麵羊贈送女兒。      蒸麵羊   山西省中元節習俗有哪些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 ...

老北京習俗及禁忌

     老北京中元節習俗   在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會、拜三官、盂蘭盆會、燒法船、祭祖、放河燈、點蓮花燈、送面羊等民俗。     老北京中元節習俗及禁忌:祭祖   。老北京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親五代,以示“慎忠追遠”。清《北京歲華記》載:“中元節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歲時紀勝》也說:“中元祭掃,尤勝清 ...

習俗有哪些 的各地習俗盤點

  中元節習俗有哪些   1.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   2.燒紙   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 ...

習俗有哪些

  1、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2、燒街衣。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儲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 ...

習俗

  1、華人地區的習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稱“好兄弟”),廣東、港澳稱為燒街衣。近代至今部分人常把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視為陰森恐怖的鬼節,有不少禁忌,例如不要貼牆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結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分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並沒有傳統文化基礎,因為傳統上地官誕不少祭祀和慶祝活動都是晚上進行,與 ...

習俗 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元節又稱中國的鬼節,在中元節這天,人們也會用食物來慶祝節日,而每種食物代表的意義也不同,那麼大家知道中元節都吃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中元節吃什麼吧!   中元節吃什麼   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 ...

湖南習俗的特色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民間習俗的“中元節”,成稱“鬼節”,是道教的一個節日,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這天每個地方都有著各自的民間習俗。我們看看湖南文化中的中元節是有怎麼樣的習俗吧。   自七月之初,在湖南城市鄉鎮可看到各色各樣的祭品,冥錢、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