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干地支紀年法如下: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應用領域:據考古所知,干支起碼從殷商開始就用來紀日,春秋戰國時期又採用十二辰紀月,而十二辰紀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始又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這就是干支歷,它是一種陽曆。
我們經常可以在古裝仙俠影視劇中聽到甲子的說法,甲子其實指的是天干地支紀年法中的干支之一,那麼天干地支紀年法中藏著怎樣的玄機呢?如果按照古人的紀年方法,我們如今的年份該怎麼計算呢?年份的更替又取決於哪一天呢?一起來看看吧。
天干地支紀年法定義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取義於樹木的乾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醜、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組合成如下六十個計時序號,作為紀年、月、日、時的名稱,叫“干支紀年法”。
六十甲子介紹
1~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甲午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紀年,六十年一個輪迴。干支紀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開始,例如:2009年的立春是2月4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後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應是戊子年。公元紀年的一年以立春為界前後分屬不同的干支紀年,這一點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錯,應特別注意。
天干地支紀年計算方法
(1)將十天干、十二地支編號。如下: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2)計算時,年最後一位的數對應天干的編號、用年數除以12,得到的餘數對應地支的編號,合起來就是該年的干支紀年法。
如2011年:最後一位是1,對應的天干的編號就是“辛”,再用2011除以12得到167餘7,對應地支編號為“卯”合起來即2011年為“辛卯”年。
天干地支紀年起點
整個干支歷的最初起點應該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
干支歷每一年的起點則應是建寅那一天,即立春日,而不是現在農曆的元日(即正月初一),農曆的歷法是月亮歷,也就是平時所說的陰曆,是根據月亮的盈缺而來的,和干支歷並不完全吻合,我國農曆是陰陽曆,有月亮歷也有太陽曆,其中狹義的農曆即陰曆,根據月相而來,而廣義農曆中的節氣則是太陽曆,根據太陽執行而來,干支紀年的年與年之間的分界點在立春日,立春建寅,立春日開始算新的一年。
天干演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不管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天干所對應的位數;地支演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2(不管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地支所對應的位數。
天干對應位數: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對應位數: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週,週而復始,迴圈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干支紀年以每年立春換年。
2、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 ...
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的第一種演算法:
首先給每個天干、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按照順序排下去,天干10後接1,地支12後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醜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 ...
干支(gānzhī)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週,週而復始,迴圈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叫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
1、年號紀年,我國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紀年,如周宣王元年等等。漢武帝劉徹開始用年號紀年,即位那年稱建元元年,順次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
2、干支紀年,干支紀年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紀年方式之一。自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開始干支正式用於紀年。干支紀年在中醫古籍中有廣泛的應用。
...
古代紀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星歲紀年和生肖紀年六種。我國曆史悠久,從商代開始就有文字記載,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沒有確切年代記載。司馬遷根據前人留下的資料,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起,我國曆史開始 ...
古代紀年使用干支紀年、年號紀年、王公年次紀年、年號干支兼用法。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後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王公年次紀年是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年號干支兼用法指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
古代紀月使用數序紀月、干支紀月、特定名稱紀月。干支紀月至遲在漢代就已使用。即以每月固定 ...
中國古代有四種造字法,分別為:
1、象形法,它的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侷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