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十三經注疏·孟子註疏》,“三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白話解釋就是: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三聖是指遠古三王堯,舜,禹。
1、堯,姓伊祁,號放勳,古唐國人,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
堯在位期間,開創禪讓制,設立誹謗木,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制定四時成歲。
堯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舜,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姓姚,名重華,字都君。
後裔達3億多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其中舜帝后裔陳胡公的分出姓氏陳姓全球人口總規模達九千萬人,胡姓全球人
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透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宋明以後,三綱成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的觀點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這種說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其核心是從於正理或無條件服從於上下關係,三綱立足於關係下的服從,而孔子立足於正理,倡導無論地位都該依正理盡本份。
1、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解釋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2、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解釋是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解釋是三者之中無不娶妻 ...
1、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
2、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
3、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青銅器時代是哪個朝代
夏商周時期,我國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達,被稱為歷史上的青銅時代。青銅時代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青銅出現後,對提高社會生產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中國的青銅時代是指哪三代
中國步入青銅時代,大體經歷了早、中、晚期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1、早期。
以 ...
在中國禮儀上,所謂不孝有三是指:一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二是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三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也就是孟子 ...
1、中國古代勵志散文有《荀子 勸學》、《呂氏春秋 誠廉》、《孟子 告子下》、《蜀中廣記 上川南道彭山縣》、《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 勸學》;
3、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呂氏春秋 誠廉》;
4、天將降大任於是 ...
1、一是不能侍親(孝敬父母,愛護家人),二是不能事君(恪守本分,行忠義之事),三是不能立身行道,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這句話出自孟子對於舜的婚姻評價,《孟子》裡記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2、這句話解釋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是最大的一種。舜娶 ...
不孝有三是不能孝養父母、愛護家人;不能恪守本分、忠義行事;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迎娶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