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豐富的橋文化,遍佈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線著祖國的大江南北。我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境內,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又稱安濟橋),趙州橋建於隋開皇年間(公元595-605年)。據唐中書令張嘉貞《安濟橋銘》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距今已有近1400年曆史,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橋,對世界後代的橋樑建築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拱上加拱的“敞肩拱”的運用,更為世界橋樑史上的首創。在歐洲,最早的敞肩拱橋為法國在亞哥河上修造的安頓尼鐵路石拱橋和在盧森堡修造的大石橋,但它比中國的趙州橋已晚了近1100多年。
趙州橋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拱腳寬9.6米,跨徑37.02米,拱矢7.23米。從整體看,它是一座單孔弧形石橋,由28道石拱券縱向並列砌築而成,其建築結構之奇特,自古有“奇巧固護,甲於天下”的美稱。一般來說,趙州橋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券”小於半圓
中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築叫做“券”。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那橋洞就要高18.52米。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很像天上的長虹。
“撞”空而不實
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衝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洞砌並列式
它用二十八道小券並列成9.6米寬的大券。可是用並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塊間沒有相互聯絡,不如縱列式堅固。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建造趙州橋時,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並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牽動全域性,修補起來容易,而且在修橋時也不影響橋上交通。
趙州橋不僅有高度的科學性,而且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偉大作品。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
廣濟橋中國地域廣大,河流眾多,所以自古以來,橋就是連線各地人群交流的網路,成為我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交通建築種類之一。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我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安縣潮州鎮東,橫跨韓江。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全橋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增建五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透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透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廣濟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樑史上所僅見。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橋樑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五峰採花鄉楠木橋村,有一座清代貞節牌坊。它建於清道光甲辰陽月乙卯年(1884年),系道光皇帝“聖旨”賜封向氏覃母的貞節牌坊,距今已有162年,仍儲存完好。楠木橋貞節牌坊上,題有“道光甲辰陽月乙卯觳旦旌表節孝覃母向老夫人題贈”、“特署宜昌府長樂縣正堂喬實授長樂縣儒學正堂張仝贈”等字樣,以實物和文字記靈的方式,佐證了該牌坊的文物價值和社會性定位,為宜昌市重點保護文物。
楠木橋貞節牌坊分四柱三層,為全青石條、石塊打磨,雕刻而成。上為疊出重簷,有壓頂枋、牙角,頂正中為打製的石寶瓶。全枋有浮雕百草花卉、古樓百戲、鳳鹿圖案和鐫刻陰陽體文字。牌坊後為墓室,前有拜臺,拜臺佔地面積65平方米。牌坊通高7.17米,邊高5.77米至6.86米;上寬7.75米,柱基寬7.15米;柱寬0.32米,厚0.35米;固基石鼓有四,高1.27米,寬0.98米,厚0.31米;固基石枋呈鼓梯鼓形,有四面,各高1.35米,寬0.29至0.77米,厚0.31米。牌坊上正中為石雕龍頭下視,龍頭下為陽刻“聖旨”二字,右為陰刻“文經”,左為陰刻“武緯”,各字見方0.67米;中橫批陽刻“乃見天日”,各字高0.53米,寬0.43米;下中橫批“盛朝恩渥澤沛山陬”,左為陰刻“景明”,右為“氣祥”二字,各字見方0.67米。下右枋橫批陽刻“名標千古”,左橫批陰刻“德衍群英”,各字見方0.24米。柱聯字為陰刻,左一柱聯“歷志成家清操夙稟英靈氣”,二柱聯“襟山峙立千秋名譽光麟趾”;右一柱聯“帶水長流萬里煙霞養鳳毛”,二柱聯“冰心撫子高節歲爭日月光”。總之,作為三峽地區的民間古建事象,楠木橋貞節牌坊可謂集納了中國古代貞節牌的諸多元素於一身,是典型的古代貞節牌坊代表。
牌坊,又叫牌樓,《中國大百科全書》給牌坊下的定義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控制空間的建築。”通觀中國牌坊,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顯著特徵,那就是通常在牌坊的兩邊望柱上端,髹黑漆以防腐。因此,牌坊又被稱烏頭門或欞星門,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標誌和紀念性建築,有建築史家中國牌坊將與西方的凱旋門相對應。
牌坊的出現,幾乎與中國的封建社會同步,最早見於史料文獻的當為春秋時期,最初的雛形僅為兩根立柱上架設一根橫樑,春秋時稱為“衡門”。至隋唐時期,出現了用於裡、坊門的“烏頭門”,早期烏頭門的立柱都與實體牆相連線並安裝門扇,並非獨立的建築,即“將雕工相當精緻、形制赫然華貴的華表柱移植到了坊門上來,成為兩根立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樑及門扇組合成的烏頭門”。烏頭門有旌表門第的意思,非一般家庭所允許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唐六典》規定,六品以上官員的府第才準用烏頭門。到了宋代,烏頭門又被稱為“閥閱”(據《營造法式》)。北宋中期,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城市中封閉的裡坊制格局,坊門變成了跨街而立的獨立牌坊。宋以後,自成一體的牌坊就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藝術建設型別。到了明清時期,牌坊的建立達到鼎盛,雙柱、三柱、四柱、五柱方形、亭狀等形制的牌坊,在中國封建社會大地上遍地開花,用料也由原先的木質變成了磚制、石制,甚至於漢白玉;牌坊上的裝飾雕刻也日臻精美,額坊上起樓築頂,柱體坊間雕龍畫鳳,甚至連斗拱、屋簷之上也無不鐫刻紋飾,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12 / 2 頁下一頁
中國四大古橋為廣東潮州的廣濟橋(湘子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和福建泉州的洛陽橋。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遍佈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線著祖國的四面八方。中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 ...
中國四大古橋分別是:
1、趙州橋,趙州橋亦名趙州大石橋、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故名。橫跨河北趙縣城南2.5公里的洨河之上,長64.4米,寬9米,跨徑37.02米,由隨匠李春建於公元594-606年間。
2、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 ...
是廣東潮州的廣濟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以及福建泉州的洛陽橋。其中廣濟橋長五百多米,趙州橋長50.82米,盧溝橋長265米,洛陽橋現長約834米。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 ...
中國四大古橋分別是:
1、趙州橋,趙州橋亦名趙州大石橋、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故名。橫跨河北趙縣城南2.5公里的洨河之上,長64.4米,寬9米,跨徑37.02米,由隨匠李春建於公元594-606年間。
2、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 ...
中國北京的古橋有盧溝橋、玉帶橋、十七孔橋、朝宗橋、琉璃河大橋、高梁橋、後門橋。盧溝橋(LugouBridge)亦稱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
1、中國的四大古橋分別是廣東潮州的廣濟橋(湘子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和福建的洛陽橋。
2、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遍佈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線著祖國的四面八方。中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 ...
中國四大古橋是廣東潮州的廣濟橋(湘子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和福建泉州的洛陽橋。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北位視遊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