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果為龍眼、枇杷、荔枝、柚。
1、龍眼,又稱桂圓,益智。莆田當地百姓稱為三尺農味,常綠喬木,高通常10餘米,小枝粗壯,被微柔毛,散生蒼白色皮孔。葉連柄長15到30釐米或更長,小葉4到5對,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兩側常不對稱,小葉柄長通常不超過5毫米。
2、枇杷,原產中國東南部,因葉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其花可入藥。 樹高3到5米,葉子大而長,厚而有茸毛,呈長橢圓形,狀如琵琶。
3、荔枝,無患子科,荔枝屬常綠喬木,高約10米。果皮有鱗斑狀突起,鮮紅
四大名果為龍眼、枇杷、荔枝、柚。
1、龍眼,又稱桂圓,益智。莆田當地百姓稱為三尺農味,常綠喬木,高通常10餘米,小枝粗壯,被微柔毛,散生蒼白色皮孔。葉連柄長15到30釐米或更長,小葉4到5對,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兩側常不對稱,小葉柄長通常不超過5毫米。
2、枇杷,原產中國東南部,因葉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其花可入藥。 樹高3到5米,葉子大而長,厚而有茸毛,呈長橢圓形,狀如琵琶。
3、荔枝,無患子科,荔枝屬常綠喬木,高約10米。果皮有鱗斑狀突起,鮮紅
愛晚亭,位於湖南省嶽麓山下清風峽中,亭坐西向東,三面環山。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為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建立,與醉翁亭、西湖湖心亭、陶然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
亭形為重簷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飛翹,自遠處觀之似凌空欲飛狀。內為丹漆園柱,外簷四石柱為花崗岩,亭中彩繪藻井,東西兩面亭欞懸以紅底鎏金“愛晚亭”額,是由當時的湖南大學校長李達專函請毛澤東所書手跡而制。亭內立碑,上刻毛澤東主席手書《沁園春·長沙》詩句,筆走龍蛇,雄渾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該亭三面環山,東向開闊,有平縱橫十餘丈,紫翠菁蔥,流泉不斷。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四周皆楓林,深秋時紅葉滿山。亭前石柱刻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愛晚亭在我國亭臺建築中,影響甚大,堪稱亭臺之中的經典建築。
長沙嶽麓山愛晚亭,馳名遐邇。此亭原名“紅葉”,又名“愛楓”。今名“愛晚”,其名是誰改的呢?一直為人們所關注。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是:亭名“愛晚”是詩人袁牧改的。據說:袁牧訪羅典(時任嶽麓書院山長),羅輕其為人,不予接見。聽說袁牧認為亭名“紅葉”太俗,不若取“停車坐愛楓林晚”詩意改作“愛晚”,遂改。刊於1987年2月2日《華聲報》上趙海洲的《愛晚亭與袁牧的詩》一文,即本此說。
上述故事頗富傳奇,流傳甚廣。但實際上,這是“畢冠袁戴”,真正改名者應該是畢沅,而不是袁牧。
說愛晚亭名是畢沅改的,是羅典的《次石琢堂學使留題書院詩韻二首即以送別》詩後有一條自注:“山中紅葉甚盛,山麓有亭,畢秋帆制軍名曰‘愛晚’紀以詩。”據現有資料,知袁牧訪問嶽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紅葉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晚於袁牧訪問時間八年,顯而易見,“愛晚”亭名不可能是袁牧所改。那麼,為什麼肯定說是畢沅改的呢?除了上述羅典詩的一條注以外,還因為,畢沅那時正任湖廣總督,常到嶽麓山愛晚亭一帶遊覽。特別是,畢與羅有多年的交誼。他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冬遊嶽麓山所寫的兩首長律中,對羅倍加稱頌,並有“舊魚重逢要夙願”、“精神強勝廿年前”之句。因此,揆諸情理,亭改“愛晚”者也應該是畢沅,而不是袁牧。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嗎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包括中秋節嗎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嗎
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有地方特色的中秋習俗
在老北京,中秋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拜月了。每逢中秋節的黃昏,明月升起時,家家戶戶的女眷就在自家庭院,設香案,擺上“月光馬兒”。等到月亮升起後,開始拜月。兔兒爺是老北京人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兒,兔兒爺是泥做的,兔頭人身,十分可愛。在拜月後,小孩就拿到手裡玩了。
上海人過中秋,在飲食上沒有太多的講究。通常中秋節前後,吃一個鮮肉月餅,再吃一個芋艿,剝一個毛豆,喝一碗老鴨湯。有了這樣的中秋四寶,中秋的晚飯,也可以滿足了。
廣東人過中秋節不僅有月餅,還要有柚子和田螺。柚子的諧音是“遊子”,中秋遊子歸來意喻團圓。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粵語中,“螺”與“攞”(拿)同音,在農耕時代,人人都靠耕田為生,田螺即是“向田攞食”的意思,在花好月圓的中秋夜吃螺,自然就多了一份寓意。
南京人過中秋閤家賞月稱作“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他們除了愛吃月餅外,金陵名菜桂花鴨也是必吃的一道美食。
福州中秋“擺塔”的習俗源於明嘉靖年間。相傳,那時戚繼光奉命來閩抗倭,連打幾場大勝仗,其中一次正逢中秋節,百姓們為慶祝勝利,把家裡珍藏的古董等擺在廳堂供人欣賞;因福州是一座多塔的城市,所以擺設品多為古塔造型,故稱“擺塔”。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掛在門口,以表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會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除了這些地方,每個地區過中秋節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並且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比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