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文化遺產地“表演文化”令人擔憂

中國文化遺產地“表演文化”令人擔憂

  文化遺產地“表演文化”令人擔憂

  聯合國專家:文化遺產地“表演文化”令人擔憂 2012年07月27日 00: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貴陽7月26日電(安娜)“我們走進中國西南的任何一個民族景點,迎接我們的都是長桌飯和歌舞表演。”這是參加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專家杜曉帆對於傳統的“民族遊”的第一感受。杜曉帆告訴記者,這類“民族遊”還有一個專業代名詞——“表演文化”,目前中國的各類文化遺產地和民族景區普遍存在著“表演文化”的現象,令人擔憂。

  “就拿一些住在福建土樓裡的村民來說,他們現在全部都變成了演員,遊客才是他們生活的主體。”杜曉帆告訴記者,居住在供遊客遊覽的福建土樓裡面的村民,連空調都不能裝,因為那樣對於遊客來說就“不自然”了。“更有趣的是,他們住在裡面,卻連雞鴨都不能養,因為有遊客因為踩到雞屎而投訴過。”杜曉帆說。

  在生態文明貴陽會議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論壇上,不少專家表示,中國式的“表演文化”當前侵蝕著大多數的中國文化遺產景點。“當下,由於旅遊的入侵,很多當地人的本來生活的文化,變成了表演形式。”杜曉帆認為這類“表演式文化”對各民族地區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同濟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韓鋒對由此類“表演文化”而引發的對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問題,更為擔憂。“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中,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就是它真實性和完整性。只有完整地知道、理解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你才知道怎麼樣去保護它、去深化它。”韓鋒說。

  怎樣去掉這些中國式“表演文化”,還原文化的本質?杜曉帆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這些文化的主體——即文化的承載人意識到他們本身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感興趣的、想保護的,並不是某一種舞蹈、某一種歌曲、或者是某一種美酒,最讓我們想要保護的,是文化遺產的承載者本身,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杜曉帆說,只有這些文化遺產的承載者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他們才會摒棄他們已經習慣的“表演模式”,從而去掉這類中國式的“表演文化”,還原文化最本真的面貌。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遺產與文化遺產地的被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就拿貴州侗族來說,也許很多年以後,他們的民居改變了、服裝改變了,但是隻要他們的鼓樓不變就沒有問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周儉說,因為鼓樓是侗族人民作為族姓群體的外形標誌和集會議事及娛樂活動的場所,對於侗族人意義重大,代表著他們的民族精神、甚至民族自信。

  與會專家在論壇上傳達出了這樣的觀念:“表演文化”只是一時的,每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當前的“表演形式”很快就會被新的“表演形式”所代替。對於文化遺產的主體來說,只有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真正地將各類文化及文化遺產流傳下去。(完)

從楠木橋牌坊窺探中國古牌坊的文化悖論

  五峰採花鄉楠木橋村,有一座清代貞節牌坊。它建於清道光甲辰陽月乙卯年(1884年),系道光皇帝“聖旨”賜封向氏覃母的貞節牌坊,距今已有162年,仍儲存完好。楠木橋貞節牌坊上,題有“道光甲辰陽月乙卯觳旦旌表節孝覃母向老夫人題贈”、“特署宜昌府長樂縣正堂喬實授長樂縣儒學正堂張仝贈”等字樣,以實物和文字記靈的方式,佐證了該牌坊的文物價值和社會性定位,為宜昌市重點保護文物。

  楠木橋貞節牌坊分四柱三層,為全青石條、石塊打磨,雕刻而成。上為疊出重簷,有壓頂枋、牙角,頂正中為打製的石寶瓶。全枋有浮雕百草花卉、古樓百戲、鳳鹿圖案和鐫刻陰陽體文字。牌坊後為墓室,前有拜臺,拜臺佔地面積65平方米。牌坊通高7.17米,邊高5.77米至6.86米;上寬7.75米,柱基寬7.15米;柱寬0.32米,厚0.35米;固基石鼓有四,高1.27米,寬0.98米,厚0.31米;固基石枋呈鼓梯鼓形,有四面,各高1.35米,寬0.29至0.77米,厚0.31米。牌坊上正中為石雕龍頭下視,龍頭下為陽刻“聖旨”二字,右為陰刻“文經”,左為陰刻“武緯”,各字見方0.67米;中橫批陽刻“乃見天日”,各字高0.53米,寬0.43米;下中橫批“盛朝恩渥澤沛山陬”,左為陰刻“景明”,右為“氣祥”二字,各字見方0.67米。下右枋橫批陽刻“名標千古”,左橫批陰刻“德衍群英”,各字見方0.24米。柱聯字為陰刻,左一柱聯“歷志成家清操夙稟英靈氣”,二柱聯“襟山峙立千秋名譽光麟趾”;右一柱聯“帶水長流萬里煙霞養鳳毛”,二柱聯“冰心撫子高節歲爭日月光”。總之,作為三峽地區的民間古建事象,楠木橋貞節牌坊可謂集納了中國古代貞節牌的諸多元素於一身,是典型的古代貞節牌坊代表。

  牌坊,又叫牌樓,《中國大百科全書》給牌坊下的定義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控制空間的建築。”通觀中國牌坊,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顯著特徵,那就是通常在牌坊的兩邊望柱上端,髹黑漆以防腐。因此,牌坊又被稱烏頭門或欞星門,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標誌和紀念性建築,有建築史家中國牌坊將與西方的凱旋門相對應。

  牌坊的出現,幾乎與中國的封建社會同步,最早見於史料文獻的當為春秋時期,最初的雛形僅為兩根立柱上架設一根橫樑,春秋時稱為“衡門”。至隋唐時期,出現了用於裡、坊門的“烏頭門”,早期烏頭門的立柱都與實體牆相連線並安裝門扇,並非獨立的建築,即“將雕工相當精緻、形制赫然華貴的華表柱移植到了坊門上來,成為兩根立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樑及門扇組合成的烏頭門”。烏頭門有旌表門第的意思,非一般家庭所允許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唐六典》規定,六品以上官員的府第才準用烏頭門。到了宋代,烏頭門又被稱為“閥閱”(據《營造法式》)。北宋中期,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城市中封閉的裡坊制格局,坊門變成了跨街而立的獨立牌坊。宋以後,自成一體的牌坊就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藝術建設型別。到了明清時期,牌坊的建立達到鼎盛,雙柱、三柱、四柱、五柱方形、亭狀等形制的牌坊,在中國封建社會大地上遍地開花,用料也由原先的木質變成了磚制、石制,甚至於漢白玉;牌坊上的裝飾雕刻也日臻精美,額坊上起樓築頂,柱體坊間雕龍畫鳳,甚至連斗拱、屋簷之上也無不鐫刻紋飾,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12 / 2 頁下一頁

登封建立中國首個武術文化長廊

  

  登封少林寺

  近日,登封小龍武院少林國際武術訓練武術文化長廊竣工。此武術文化長廊全長100米,在中國屬首個。長廊共分“少林武術名師”、“中國武術名家”、“影視武術明星”三大板塊,收錄了在全國具有影響力少林武術名師71人、中國武術名家49人、影視武術明星64人,共184人。

  據長廊負責人介紹,全國各地的武術愛好者都可以前來免費參觀,為的是大家相互借鑑和交流。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繡、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繡、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崑 ...

中國最具有民族文化標誌是什麼

  1、中國最具有民族文化標誌的是:龍文化。2、民族標誌,即中國式標誌,就是以中國各民族文化為核心,以民族文化元素作為構圖元素,精心構思設計用來表達民族文化資訊的符號。“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標誌性文化。3、文化是一種歷史形成,特別是作為民族象徵的文化符號,它本身積聚的,就是民族文化極強的內部凝聚力。文化是歷史 ...

中國36處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截至2019年7月,中國已有55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具體如下:   1、長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新疆,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2、莫高窟(甘肅,198 ...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增強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1、中國傳統文化在增強文化自信中有重大的作用。   2、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中國當代文化是對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3、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 ...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共有多少

  截止2017年6月,中國已有39個專案躋身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2003年10月透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專案: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 ...

中國古代史幾個文化大繁榮時期

  中國古代史上文化大繁榮時期有:春秋戰國時期、隋唐時期、宋朝、清末民初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線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   隋唐時期:兩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隋唐兩朝君主在治國政策上較為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宋 ...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物質層面   1、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文化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節日裡蘊藏著豐厚的“吃”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絕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是在古老祭祀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伴隨著祭神、祭祖以及節日飲食而逐漸形成一種習俗的食物,都負載著一種深厚的民俗情感。它們不僅為後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