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春節臺灣的過年習俗

中國春節臺灣的過年習俗

  臺灣的過年習俗

  春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美麗的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圍爐 在臺灣,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圍爐”時桌上的每樣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魚圓(丸)、肉圓取意“三元”,象徵團圓。蘿蔔,臺灣和閩南一樣叫“菜頭”意為“好彩頭”有吉兆之意。全雞的“雞”,臺灣語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蚶,臺灣詰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圍爐”進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連根煮熟後,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圍爐”時,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突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

  走春 “走春”,是臺灣民間對“拜年”的一種俗語,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說些吉利話,主人都會拿出以硃紅色木盒或九龍盤盛的糖果,並端甜茶,熱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間的親密。客人告辭離去時,主人和客人向對方的孩子互贈紅包。

  吃長年菜 新年春節裡,臺灣同胞有一種吃長年菜的習慣。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那種莖葉很長,帶有苦味的芥菜。今日臺灣,人們的各種活動,迷信色彩比較重。他們認為這種菜,葉長,絲長,象徵命長。有的人在煮時還故意加上一些長長的粉絲,說這樣綿綿不斷,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一般人都知道,蔬菜具有吸油的功能。新年春節裡,大魚大肉,油油膩膩的,吃點蔬菜不僅可以解油,而且還能調劑胃口。所以,臺灣同胞新年春節裡吃“長年菜”的習慣,是一種很符合科學的飲食之道。

  避債戲 過去,臺灣過年時,民間有這樣一項別開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節目——“避債戲”,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廟演戲。那些欠有別人債款而年前又無法還清的人,為了躲避債主上門催債,便偷偷地跑到廟前的“避債戲”臺前“看戲”這時,如果討債或收賬的人,硬是闖到“避債戲”臺下來找人要錢的話,不僅會惹起“公憤”,而且必遭“群打”,討個沒趣。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這樣,那些躲債的“看戲”者,也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家“歡度”新年了。這一習俗,如今在臺灣民間的一些鄉村裡仍然保持。

202x年春節在幾月幾日 中國臺灣的過年習俗是什麼

  2022年春節在幾月幾日春節是農曆的節日,而我們現在最常用的日曆是以陽曆為主的,是世界通用的太陽曆。2022年春節是正月初一,正對應的陽曆是 2022年2月1日。到了這一天,我們就正式告別牛年迎來虎年了。

  中國臺灣的過年風俗我國地大物博,很多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特色的過年風俗,包括臺灣。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臺灣人過年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一個月。尾牙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祭拜土地公,各商家行號也要在那天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送完神後,家家戶戶就開始"清屯",舉行大掃除。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出外謀生的家人,都要趕回老家來團聚;如無法趕回,家人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全家一起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最豐盛的菜餚,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爐,爐邊置一些銅錢,以示溫暖如春,財氣旺盛。吃完之後,年長者要給年少者"壓歲錢",然後全家圍坐在爐邊,說說笑笑,通宵不眠,叫"守歲"。初一這一天,信徒們除祭拜自家的祖宗神仙之外,還要到廟裡燒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著新裝出遊,稱作"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錢的意思。臺灣的風俗,有很大部分是受福建地區的影響,兩岸一家親,在民俗文化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過年的年俗民謠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訪親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廟會,十五晚上街上走。

臺灣過年(春節)的習俗

  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捲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裡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送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 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九天東廚煙主”。早期臺灣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於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迴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除夕:辭年、避債戲、圍爐、守歲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臺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佈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在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粿供奉諸神,然後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意思即怎麼吃也吃不完,還有剩餘)。桌前還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來,有句俗話“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後,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避債戲與討債燈,是辭年時為躲避債主上門催債的節日活動。在除夕夜,臺灣各寺廟都要祭神演戲。凡負債過年無法償還的人,便跑到寺廟的戲臺前,躲進人群中看戲。依照風俗,債主就不能問他討債。若討債者硬間至“避債戲”臺下找人要錢,就會引起公憤,遭至群眾圍毆,自討沒趣。這臺戲要通宵達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負債者也就順利地過完年。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著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債追到現在尚未回家,燈籠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就叫做“討債燈”。但是,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輕易使用“討債燈”。 圍爐、除夕之夜,也叫過年夜,出外謀生的家人,都要趕回老家來團聚,如果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全家一起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最豐盛的菜餚,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爐,爐邊置一些銅錢,以示溫暖如春,財氣旺盛。圍爐時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徵意義。如一定要吃“長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長壽)、“韭菜”(“韭”與“久”諧音,吃的時候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不橫吃,不咬斷,年壽才能“久久長長”)。此外,還要吃蘿蔔(即菜頭)表示好彩頭;吃“全雞”,表示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強之意,吃完後蚶殼要放在床下,表示會生蚶子蚶孫;吃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與元諧音,三元即是狀元、會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細,應以原形煮食。 臺灣有句諺語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臺灣盛行收養異姓女子為“童養媳”。直養到十七八歲時,就與自己的兒子結為夫婦。家境富裕者多在二十日後設宴招待親友,舉行婚禮。家境一般者,則在除夕閤家團聚,將童養媳與兒子圓房,俗稱“送做堆”、“合房”域“做大人”。通常結婚要選擇黃道吉日,避免觸動神明,惟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時選擇童養媳和兒子“送做堆”,就不用耽心遭受神譴。


中國春節全國各地過年習俗

  2014-1-15 9:58: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重慶過年習俗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裡過春節,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報道稱,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 ...

中國春節過年拜年習俗

  1、大掃除   2、貼門神   3、貼春聯   4、貼福字   5、置天地桌   6、放爆竹   7、吃年夜飯   8、守歲   9、壓歲錢   10、祭祖   11、飲屠蘇酒   12、隔年飯   13、拜年   14、回孃家 ...

臺灣春節有什麼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你瞭解臺灣春節習俗嗎啊?臺灣春節習俗有什麼特點?臺灣春節有什麼習俗?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臺灣春 ...

中國春節習俗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 ...

中國春節習俗

  春節的習俗---話習俗   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遊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可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彷彿是打在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的烙印。這種團圓習俗在海內外中國人的頭都已紮下了深的根脈。   年夜飯(團年飯)   ...

重慶過年春節)的習俗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裡過春節,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報道稱,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你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裡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在街上,你經常能碰到手持 ...

江西過年春節)的習俗

  春節:我們南昌人說:過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話)。是因為秦始皇徵集民夫修萬里長城,南昌籍民夫在臘月二十四日後才陸續回家,家人均以親人抵家團圓的時間為“過年”。所以,南昌人過年的日子不同、時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過年的,有的早上過年,有的是中年、晚上過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輩依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