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最大地震多少級

中國最全的傳統節日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春節

  一年之始,永珍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裡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裡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麵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燻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遊春,忌動煙火。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曆法以後,上古就有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裡所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週末算在內,延長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援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鹹《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紮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裡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裡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激動的心情可知矣。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裡。王羲之《蘭亭集序》裡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國君以後,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菸,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成飯糰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喝雄黃酒,掛艾草,採雜藥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採雜藥,《禮記。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早說了。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裡的“目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臺唱雜戲“目連救母”,按佛經,這個故事說: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定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裡,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亂竄”,而不知其究裡。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節”(Halloween,在陽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莊嚴認真多了。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裡才恢復有,太封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裡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所以想到長壽。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記》裡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裡,已經看不出有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儘量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氛。

  在《荊楚歲時記》裡,記載有: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打造中國最大戲劇產業園區

  向 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 看齊,打造中國最大的現代戲劇產業園區,上海 現代戲劇谷 前日在滬揭幕。

  在以上海華山路-南京西路為主軸,寬約0.5公里、長約3公里的地塊裡,聚集著包括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歌劇院、上海戲劇學院,美琪大戲院、百樂門、兒童藝術劇院、商城劇院等諸多演出劇場、藝術機構和多個戲劇大師創意工作室。現代戲劇谷整合創意資源、劇場資源,聯手中外知名戲劇機構,著力打造優秀戲劇新銳人才計劃,致力戲劇作品原創、以 壹戲劇 品牌進行戲劇市場的專業推廣,每年將呈獻1000場各類戲劇演出,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的戲劇產業平臺。

  在揭幕儀式上,全球最大的劇院管理機構 美國百老匯倪德倫集團已與戲劇谷正式結為戰略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劇院運營與管理、戲劇評獎、戲劇輸出等市場化運作。與中國國家話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戲劇學院、上海現代人劇社、孟京輝戲劇工作室、張軍崑曲藝術工作室等進行了簽約。在之前,霍金斯、餘秋雨、譚盾等已在戲劇谷內成立個人工作室。與此同時,2009年演出季運營隨之啟動。在5月至7月間,戲劇谷將連續舉辦30臺100場次戲劇演出。其中包括孟京輝執導的《戀愛的犀牛》、《兩隻狗的生活意見》、《愛比死更冷酷》和林兆華執導的《櫻桃園》等作品。

  (責任編輯:admin)

十二生肖 中國最大的節日文化符號

  如何透過節日符號和儀式來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包括學術界在探討的一個問題。我認為,其中一個比較具體的、也許是一個可操作性的問題,就是春節的象徵符號的問題。傳統節日是非物質遺產中最具象徵性的,而春節又是傳統節日中最大的,因此,可以說,探討研究春節的象徵符號這個問題,很有意義。

  現在春節節日符號是弱化了還是強化了,從現實來說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其中涉及到許多複雜的原因。應該說,有些方面確實強化了,譬如說,春節過年強化了,這和時代有關係,因為以前在農業社會流動性很小,而現在這個流動性很大,買一張回家過春節的火車票都很難,這種春節過年強化,是和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回家過年的傳統觀念有關。從現代符號來說,電視春節聯歡晚會也可以說是一個春節符號。還有,就是現在春節的商業運作和炒作強化了。與之相對的是,現在春節節日符號也有弱化的一面,就是在精神上弱化。

  節日其實主要還是精神,也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在一定意義上說,節日是中國人的魂。春節是最大的魂。如果春節沒了,中國人的身份就沒了。我們必須看到,在春節符號強化和弱化問題上現在是一種複雜、膠著的狀態。但必須承認,春節的傳統符號和儀式現在是弱化了,也就是在精神上弱化了,這是現在弘揚傳統節日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們傳統的春節有很多符號,不是像西方的聖誕節用聖誕禮物、聖誕老人、聖誕樹這樣一個符號來代表的。春節的節日符號是一個符號的集合,譬如貼春聯、福字和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還有儀式性的符號如敬祖先、迎財神、祭灶神、拜年等。在春節的這些符號裡,是不是有一個最大的符號,或者可以提煉出一個最大的符號來?我認為,就是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在我國民間文化中根深蒂固,而且,不只是在漢族,在中國,基本所有的少數民族都有這個十二生肖。也就是說,它和每個人、每個民族,和中華民族是息息相關的。甚至在海外也有關係,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國家都有這個十二生肖文化,現在印度尼西亞的華人也開始重視十二生肖。因此,我們要提煉出一個最大的春節節日符號,應該就是十二生肖。我們現在弘揚節日文化和強化春節節日符號,應該在十二生肖上下一點力。

  在數千年中國文化的干支紀年曆史中,使用十二生肖紀年是民間的一個習慣,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過去的春節,就等於是農曆年的元旦,但後來時代變化,將元旦改成了現在這個公曆年的一月一日。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現狀。但我們的農曆年還保留著我們傳統文化的根,二十四節氣仍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起作用,這是我們今天應該弘揚的,並且讓這一部分適應現代社會。

  因此,我認為,應該由國家較權威性的機構組織聯合設計和釋出十二生肖農曆年吉祥標誌,每一個生肖設計一個符號,並將其固定下來,作為春節的節日符號,以政府力量來強化這個節日文化記憶,作為一個年到來的象徵、一個標誌。如果可能,我認為,這個標誌可以從明年——2012年龍年開始使用。如果我們能設立這樣一個標誌,今後,在每年的重大春節活動中都應該掛這個標誌。這個標誌性符號能夠喚起人們對春節的記憶,喚起對春節的熱情。


中國美古村賈家古村 儒道佛文化匯聚

  位於江西省高安市的賈家古村,集南北建築風格之大成,集儒、道、佛三教文化於一村,令世人感慨。   賈家古村   在賈家古村逶迤而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翰第閣——這座賈家古村標誌性建築。只見青磚黛瓦,簷角飛翹,雄偉壯觀,正上方雕刻有“畲山賈村”。進翰第閣,順著村中巷道,現存的300多幢元、明、清古民宅,青磚灰瓦 ...

山西發現中國早磚窯洞建築群

  經北京大學和蘭州大學共同測定,山西柳林縣鋤溝村200餘間古代磚窯洞距今1060年,為唐代建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磚窯洞建築群。   鋤溝村緊鄰柳林縣城,磚窯洞建築群位於村中央,呈階梯狀分佈在河谷東岸山坡上,200餘間中儲存完整者有30餘間,窯洞造型獨特,全國罕見。據瞭解,一般普通磚窯洞是先起直牆然後拱券合頂 ...

【周朝·姜尚】中國早提出農工商“三寶”說

     姜太公因在渭水釣魚而結識了周文王,此時的他窮困潦倒,年齡也大了。據說姜太公曾經“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做過屠夫,也賣過飲料。   對於周文王、周武王父子而言,姜太公無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霸王之輔”。他曾經用美女和寶物把文王從商紂王那裡贖回來。文王時,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之所以歸順,多半都出於他的計 ...

關於春節的來歷簡介 春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關於春節的來歷簡介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最初來自農業。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於“春節”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 ...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哪一年發行的 中國早的郵票發行時間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哪一年發行的 中國最早的郵票發行時間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在1878年發行的,叫作大龍郵票,是晚清政府海關部分發行的,一共三枚,發行量在大約100萬枚。郵票的設計者現在已經不知道具體是誰,一般認為是一名中國手工藝人。   郵票的面值分為三種:1分銀、3分銀和5分銀,顏色為綠色、紅色和橘黃色 ...

中國快的高鐵時速達到多少公里

  1、運營時速最高的列車是京滬高鐵,運營時速最高486.1公里,京滬線。試驗速度最高列車是中國南車研製的500公里試驗列車,試驗時速最高605公里。   2、京滬高速鐵路,簡稱京滬高鐵,又名京滬客運專線,是一條連線北京市與上海市的高速鐵路,是2016年修訂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之 ...

中國大的縣

  1、若羌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轄縣,地處巴州東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東經86°45′~93°45′,北緯36°~41°23′。   2、西接且末縣,北鄰尉犁縣及鄯善縣和哈密市,東與甘肅省、青海省交界,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土地面積20.23萬平方千米,是全國轄區總面積最大的縣(約相當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