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雜技:起源於漢代,被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是各種技藝表演的總和,以高、難、險、奇為主要技能特徵。雜技的藝術語言主要是超高技巧肢體動作,包括柔身術、繩技、頂碗和滾杯等。在過去,雜技泛指手技、口技、車技、馴獸和魔術等技藝表演,系從古百戲演變而成;在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而馴獸、魔術則從雜技中分出,單獨分類。
雜技。雜技:起源於漢代,被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是各種技藝表演的總和,以高、難、險、奇為主要技能特徵。雜技的藝術語言主要是超高技巧肢體動作,包括柔身術、繩技、頂碗和滾杯等。在過去,雜技泛指手技、口技、車技、馴獸和魔術等技藝表演,系從古百戲演變而成;在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而馴獸、魔術則從雜技中分出,單獨分類。
經北京大學和蘭州大學共同測定,山西柳林縣鋤溝村200餘間古代磚窯洞距今1060年,為唐代建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磚窯洞建築群。
鋤溝村緊鄰柳林縣城,磚窯洞建築群位於村中央,呈階梯狀分佈在河谷東岸山坡上,200餘間中儲存完整者有30餘間,窯洞造型獨特,全國罕見。據瞭解,一般普通磚窯洞是先起直牆然後拱券合頂,呈倒U型;而這裡的磚窯洞建築群是不起直牆就地拱券合頂,呈半圓形,技術精湛,堅固耐用,至今仍有人居住。且因其獨特的造型,悠久的歷史,引來無數遊客觀賞。民間相傳是唐代建造,俗稱“唐窯”。然而,是否唐窯多年來眾說紛紜。
去年11月,研究小組選取了該村李管應和龐生龍家的兩個磚樣送北京大學進行鑑定,得出的結果為:李管應家的磚樣距今1060年,大約在公元864年至1042年(唐至北宋時期)。龐生龍家的磚樣距今860年,大約為公元1032年至1272年(北宋至元初)。
今年3月,研究小組又選取了該村龐旭東家的石灰樣和賀根生家的古窗木材樣品送蘭州大學進行鑑定,得出的結果為:龐旭東家的石灰樣距今1045年,大約為公元915年至1019年 (五代至北宋初)。賀根生家的古窗木材樣品距今439年,大約為公元1522年至1624年(明代)。
據中國窯洞專家侯繼堯先生考證:“元朝時已經出現了窯洞的另一種形式磚石窯洞,窯洞建築最輝煌的時期在明末清初。”而鋤溝村磚窯洞距今1000多年,無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磚窯洞建築群。
姜太公因在渭水釣魚而結識了周文王,此時的他窮困潦倒,年齡也大了。據說姜太公曾經“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做過屠夫,也賣過飲料。
對於周文王、周武王父子而言,姜太公無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霸王之輔”。他曾經用美女和寶物把文王從商紂王那裡贖回來。文王時,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之所以歸順,多半都出於他的計謀。他又極力主張武王出師討伐紂王,為建立周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姜太公的謀略不僅僅體現在“願者上鉤”上,他在發展經濟上也頗有幾分心得。在貨幣制度上,他多有開創之舉,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專家。早在武王伐紂成功時,姜太公就極力主張散鹿臺之錢,發巨橋之粟,賑濟天下的平民百姓;遷走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修明政治,除舊佈新,與天下蒼生一起開始新的生活。鹿臺,是商紂王貯藏珠玉錢帛的地方,故址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朝歌鎮南。據唐代孔穎達的解釋,鹿臺有三里大,千尺高,面積跟今天的國家體育場差 不多,由此看來這個國庫還真是壯觀,如果這裡邊塞滿了,該有多少的錢財珠寶!在天下未定之際,散發錢糧安撫疲敝的百姓,的確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姜太公的眼 光不可謂不獨到,知道糧食穀物和珠寶錢財可以安定人心。看來,吃過苦頭、做過生意的姜太公,懂得勞苦大眾的心裡想要的是啥。周武王平商稱王之後,把姜太公分封到齊地營丘——後世的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這裡是一片鹽鹼地,不利於農業生產,人口還很稀少。這該如何是好呢?或許是疲憊了,或許是不在意,或許是對受封的那個地方不太滿意,姜太公在前往封國的路上,又是停下來歇息,又是投宿休整,邊走邊看路旁的風 景,行動遲緩。旅舍有人就說了:“我聽說時機總是難得而易失。這位客人寢居如此安然,實在不像是到封地就職的!”姜太公聽到這話馬上警覺起來,連夜穿好衣 服起程趕路,並在黎明時分趕到了封國,順利地接管了封地。放眼望去,營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在這裡發展農業生產肯定不行。姜太公就因地制宜,勸導百姓從事手工技藝的行業,比如紡織加工就是最好的選 擇;又大力發展漁業、鹽業,從生產百姓日用品入手搞活經濟。結果,男女老少以及運送貨物的車輛從各地湧向齊地。這顯然讓姜太公嚐到了甜頭,所以“工”和 “商”在姜太公的《六韜》一書中,和“農”一道被列為國之“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