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界原來一向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作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但歷史學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把中國歷史確切紀年向前推了幾千年。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國家“九五”重大科技攻關專案,1996年5月正式啟動,目標就是建立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學年表。
工程旨在建立三代年表,周代是建立三代年表研究的基礎,西周晚期是基礎中的基礎。其中工程主要一項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朝,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經過5年的集體努力,200
中國史學界原來一向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作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但歷史學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把中國歷史確切紀年向前推了幾千年。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國家“九五”重大科技攻關專案,1996年5月正式啟動,目標就是建立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學年表。
工程旨在建立三代年表,周代是建立三代年表研究的基礎,西周晚期是基礎中的基礎。其中工程主要一項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朝,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經過5年的集體努力,200
導語:高溫會影響人體健康,會導致人體大量出汗,造成血液濃縮,進而加重迴圈系統的負擔。我國曆史上有一年的天氣是非常熱的,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歷史上最熱的一年是哪年?我國曆史上天氣最熱的一年是哪年?一起來看看。
中國歷史上最熱的一年
中國歷史上最熱的一年是1743年乾隆八年,京城的平均氣溫就達到了44攝氏度以上,氣溫達到三十七八度人體就百般不適,更何況這是持續的40度以上的高溫!
在如此高溫下,乾隆叫停了官員的早朝,皇帝官員們可以躲在家中避暑,可以取出藏在冰窖中的冰塊降溫。
但是尋常老百姓靠的多是體力工作,不出門幹活意味著就會餓死,為了生活不得不頂著烈日出門。
所以僅僅是京城一帶,在一個月內就有11500多人死於高溫,據說當時的京城死在路邊的不計其數,有的是缺水致死,有的是被活活曬死。
乾隆皇帝如何消暑
在暑熱難耐的日子裡,乾隆皇帝提筆寫詩一首,詩名為《熱》,內容是“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
在詩中乾隆皇帝表達了自己憂民愛民的好皇帝形象,雖然自己身處在有冰盤的涼爽環境中,但是心中憂慮百姓仍在熱災中煎熬。
乾隆皇帝作為大清權力最高的統治者,享受的待遇自然也是最好的,面對酷熱的天氣,乾隆皇帝不會受熱,因為他可以享受避暑降溫神器--冰箱。
冰箱在明清時期已經成為皇室宗族、王公大臣以及富商大賈家中的必備物品,在炎熱的夏季能夠給尊貴的主人帶來些許涼爽。
古代的冰箱當然不同於今日,古代冰箱主要是用冰塊來作為降溫原料,因此製造儲存冰塊的技術就成為關鍵。
關於儲存冰塊的技術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朝時期,《周禮》中記載周王室已經專門設定一個叫“冰政”的機構,它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證夏天有冰塊可以使用。當時的冰塊全部都是在冬天自然採集,然後儲存起來的。
在明清時期,古人已經開始利用低溫製造冰塊,儲存的冰塊也往往具有規則的形狀。這些冰塊一般都儲存在地下,也就有了冰窖的說法。
在清朝的皇家,一般都是用上好的木材製成箱子形狀,箱子內部裝上冰塊,透過融化冰塊來降低室內溫度,旁邊有侍女不停地輕輕扇風。同時還可以在冰塊旁邊放上水果,在不少的宮廷劇中都有這樣的場景。
不管是遇到什麼樣的天災,百姓永遠是最受苦的群體,皇帝以及富貴人家都有自己的方式來緩解災難,只有老百姓死路一條。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或許以後人類會生活在“土耳其浴室”
根據氣象學家的說法,全球溫度正在不斷回升,空氣溼度也在逐漸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的溼熱環境可能會維持一段漫長的時間。當溫度和空氣溼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威脅到所有生物的生存。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進行大膽的想象。當我們生活在一個溫度高達50°C、空氣溼度高達90%的環境下,可能會感到很痛苦。正常情況下,一個普通人可以維持的時間只有十五分鐘。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下,可能人體的溫度無法得到控制,到時將會在十分憋悶的情況下產生極端行為。
簡而言之,或許在80年之後,人類可能會生活在一個規模宏大的“土耳其浴室”裡。儘管這個空間的空氣溼度不會超過90%,但也會令人感到窒息。
除此之外,人類的身體健康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果根據人體的耐受能力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生活在溫度高達50°C的沙漠中,因此火星表層的溫度或許在人類可以承受的範圍之中。
不過,高溫和高溼的雙重作用會使是人體的冷卻能力面臨巨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不僅需要調節體表溫度,還需要不斷適應逐漸增加的空氣溼度。在雙重摺磨的不斷打擊之下,人類會感到十分痛苦。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哪一年發行的 中國最早的郵票發行時間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在1878年發行的,叫作大龍郵票,是晚清政府海關部分發行的,一共三枚,發行量在大約100萬枚。郵票的設計者現在已經不知道具體是誰,一般認為是一名中國手工藝人。
郵票的面值分為三種:1分銀、3分銀和5分銀,顏色為綠色、紅色和橘黃色。綠色的郵票一般用來寄印刷品,紅色的用於寄普通書函,橘黃色的用於寄掛號。
郵票的正中間畫的圖案是象徵著皇權的蟠龍圖案,左邊有“分值”,右邊寫上“郵政局”,上面的兩個角是“大清”二字,下面的兩個角寫上阿拉伯數字的分值,上下兩頭的中間位置寫上中國郵票的英文字母。
當時中國的海關稅務局的負責人是一個英國人,想要染指中國的郵政,於是勸說清政府讓海關部分來試辦郵政,並在1878年創辦了天津海關書信館,用來收送郵件,然後又籌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關郵票。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什麼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麵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訊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
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於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分三次刷發。
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於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於1883年發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
中國郵票的發展史
一、清代郵票(1878——1910年)
清代郵政共發行郵票235套175種,郵票圖案的特點是“龍”圖多。
二、中華民國郵政郵票(1911——1949年)
中華民國郵政共發行郵票235套,2000餘種。
三、解放區郵票(1930——1950年)
中國解放區郵票共發行500餘套,約2400種。
四、新中國郵票(1949——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截至2006年已陸續發行了各種郵票939套,3000餘種。
第一階段:老“紀、特”郵票 ( 1949年10月1日—1967年3月25日)
中國郵票史上第一枚花卉類小型張—T61牡丹型張。
第二階段:“文”字郵票(亦稱文革郵票(1967年4月20日—1970年1月21日)
第三階段:“編號”郵票(1970年8月1日—1973年8月25日)
第四階段:“J、T”郵票(1974年1月1日—1991年11月19日)
第五階段:編年紀特郵票 (1992年1月25日——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