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學家們來說,不斷的創新,發展,探索,尋找是非常的重要的,而據瞭解,日前向大眾公開的琥珀蝦引起的了廣泛的關注,這枚琥珀蝦約2200萬年前,那麼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民族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科學家發現琥珀蝦
一塊包裹著2200萬年前水生蝦類標本的琥珀於9日亮相。據介紹,這枚含有蝦的琥珀來自中美洲的墨西哥,琥珀產區為墨西哥東南部恰帕斯州(Chiapas),琥珀形成於中新世早期(約2280萬年前),“蝦琥珀”中包含的蝦化石標本距今已經2200萬年。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蝦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中國科學家為這塊琥珀進行了“身份鑑定”。整個琥珀質地相對比較通透,標本儲存狀態較好,形態特徵清晰可見,總體外觀與現生長臂蝦科物種非常相似。說明這種蝦棲息於河口環境,體型細長且自由生活,屬於長臂蝦亞科、長臂蝦屬。長臂蝦屬是世界性分佈類群,但是化石記錄及其稀少,目前為止僅在義大利發現三個明確的化石標本。這三個化石的共同特點為缺少鰓甲溝和鰓甲刺,並且它們的沉積環境為濱海潟湖。而墨西哥現有的長臂蝦屬物種均具鰓甲溝和鰓甲刺,分佈於海相砂質泥灘、河口和淡水中,所以將其命名為河口長臂蝦,生物學分類為:真蝦下目:長臂蝦科:長臂蝦亞科:長臂蝦屬:河口長臂蝦。
據瞭解“琥珀蝦”保存於琥珀中的水生生物極其罕見,這隻小蝦是世界上第一隻包含在琥珀中的真蝦物種,為了解2200萬年前的墨西哥海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寶貴證據。“琥珀蝦”還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頭胸甲上具有鰓甲溝和鰓甲刺的真蝦,對真蝦類物種的適應性演化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併為水生生物從海洋環境向淡水環境過渡提供了珍貴線索。
新冠病毒全球爆發也有三年時間了,而各國也都在研發有關新冠病毒治療的特效藥。近日關於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冠治療新藥引發民眾的關注,這個最新發現的新冠治療藥物效果怎麼樣呢?目前已經上市看沒有?下面來看下關於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冠治療新藥最新訊息介紹。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冠治療新藥效果怎麼樣
5月10日,我國科學家發現的新冠治療新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說明書顯示,10uM(微摩爾/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狀病毒複製的倍數為15393倍。
從目前的研究資料看,該藥物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所有人類發現的新冠病毒抑制劑中排名靠前。
以上就是關於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冠治療新藥的情況介紹,大家可以瞭解下,更多的有關新冠治療情況關注本站分享。
近日,科學家又有了新的發現,這回是關於鱷魚的,即科學家發現3300萬年前糞便上的鱷魚足印!這也是首次發現鱷魚足印糞化石!通俗一段來說,就是300萬年前有一隻鱷魚踩到了一坨糞便,然後300萬年後的我們發現了這坨糞便,上面的腳印還在呢。
科學家發現3300萬年前糞便上的鱷魚足印
300萬年前,一隻鱷魚踩中了一坨新鮮的糞便,腳印一直留存至今。23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研究團隊在越南北部發現了這個罕見的腳印,這也是首次發現鱷魚足印糞化石。相關研究成果已線上發表在國際期刊《遠古世界》上。
2018年,中科院古脊椎所鄧濤研究員和越南相關機構合作的研究團隊在越南開展野外工作時,發現了100多件糞化石及多種脊椎動物的化石材料,其中就包括這塊鱷魚足印糞化石。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保羅·拉米博士介紹,足印約4釐米長,可能屬於3300萬年前的一種約2米長的鱷魚,由其右前足的第4趾和第5趾構成。“要儲存這樣的化石,糞便被踩踏時必須是新鮮的,而且地面應該是柔軟潮溼的。這種環境可以使踩踏產生足跡,且不至於將其踩碎。”保羅·拉米說。
由於鱷魚是社會性爬行動物,通常生活在一個群體裡,因此,科學家無法確定當時這隻鱷魚踩到的是不是它自己的糞便。保羅·拉米解釋,鱷魚的足跡化石比較常見,但在鱷魚的糞化石上發現共存的鱷魚足跡還是第一次。新鮮的糞便由於柔軟的結構和其中的脂肪含量,可以作為一個比大多數沉積物更好的形狀儲存者。
糞化石研究近年來吸引了廣泛關注,並建立起一套學術體系。作為古生物學領域中的新生事物,糞化石已經是遺蹟化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儲存生物行為特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透過對糞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可以對生物的食性、生活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等進行分析判斷。
關於糞化石:
糞化石(coprolit)即是石化的動物排洩物,通常被歸入遺蹟化石。糞化石雖然具有立體的形態形似實體化石。但它們不是生物體本身,習慣上不歸入實體化石。
糞化石這一概念,最早由巴克蘭德(W . Buckland)於1829年提出,用於描述一些發現於英國多塞特郡萊姆裡傑斯(Lyme Regis)地區的下侏羅統地層(約1.9憶年前)中的特殊化石,是一種旋繞體,具有一種應當在呈柔軟狀態時經過爬蟲類或魚類腸子排出而形成的形態。該旋繞體長期被認為是松科毬果化石或牛黃石,巴克蘭推測為糞便成因。經分析進一步確認類似鬣狗的糞便,並發現該化石基本上由磷酸鈣和碳酸鈣組成,常常含有未改變的骨屑。巴克蘭將其命名為coprolite,乃取自希臘文kopros(糞便)和lithos(石頭)而成。在巴克蘭德研究之前這些化石曾被描述為冷杉球果的化石,而巴克蘭德可能是第一位闡述這些化石的直正屬性的科學家。
在判斷糞化石時,其大小、化學組分並不是重要的依據,我們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來考慮,包括其內部組分外表面上儲存的結構,周困相關的沉積環境等,比如內部所含的魚鱗、貝殼、骨骼碎片,或是其他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通常都是有效可靠的判斷依據。
形成原理:
動物排洩物一般細長、鬆散、柔軟和易碎,被儲存為化石的機率很低,它們易被外部環境所破壞,此外其內部的微生物(以細菌為主)也會破壞其中的有機物質。另一方面,正是由於細菌的作用,產生了磷酸鹽、硫化鐵等副產物,使得原本鬆軟的排洩物被礦化(主要是磷酸鹽化),而得以被儲存下來。這一情況在缺氧的環境中更為常見。
細菌的礦化作用是在成巖過程的早期完成的,在其後漫長的成巖過程中,動物的屍體、貝殼、甚至是骨骼可能被壓扁了,糞化石卻仍能保持原始的三維形態。糞化石中未被消化的軟組織也可能以三維形態被儲存下來,比如羽毛、皮膚組織,肌肉組織和昆蟲的外骨骼等。植食性動物的數量遠遠多於食肉性動物,然而食肉性動物的排洩物被儲存為糞化石的機率更高,這是因為其排洩物中的食物殘渣以骨骼與肉類為主,它們富含鈣與磷,為排洩物的礦化提供了原生的礦物質來源,使其最終被全面轉變為磷酸鈣。
快速埋藏條件對糞化石的儲存極為重要,所以水生動物的糞化石的儲存機率遠遠高於陸生動物。陸生動物的排洩物往往會暴露在空氣中,經歷風化與破壞,等不到被埋藏,更加等不到成巖過程,因此儲存為化石的可能性更低。
糞化石外表面上儲存的結構,可能指示排洩物被排洩後所降落的介質,比如植被或是岩石,它們會在鬆軟的排洩物外表面上留下三維的印痕,這也為我們認識當時的環境提供了有用的資訊。
考古人員日前認定,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蘭木倫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活動遺址發現的古泉至少已流淌7萬多年,這潭優質泉水極有可能是古人類選擇生活在此的主因。
考古人員透過對遺址所在地及周邊地區地質、地貌的綜合考察初步確定,烏蘭木倫遺址“1號地點”地處一條河流入湖處的三角洲地帶。但考古工作者分析後認為,古人類 ...
根據最新訊息,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這一重磅發現是我國科學家為國際海洋研究做出的新貢獻,也為地球科學的大廈再添一塊堅實的磚瓦。那麼現在就讓民族文化為你帶來相關資訊。
科學家發現氣態水 中國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 ...
在近日,中國科學家們發現了億年前的琥珀花蚤,而這個也引起了許多的關注,人們會十分好奇什麼是琥珀花蚤,那麼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民族文化一起來看看中國科學家們發現億年前的琥珀花蚤吧!
中國學者發現億年前琥珀花蚤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億年前琥珀花蚤,其下顎須末端膨大像鏟子 ...
1、尼安德特人遺骨1856年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河谷,約有50000年曆史與現代人的祖先發生過繁衍混合外,稍後很可能發生過丹尼索娃人與現代人祖先的繁衍混合。新的基因組測序,理解人類起源“解讀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是Science週刊評出的2010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來自哈佛醫學院遺傳系報告了他們對一塊“類人” ...
塑膠袋在現實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但它們非常難以自然降解,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汙染問題。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種毛蟲可以在處理全球塑膠垃圾中發揮作用。用於產品或工業品的包裝,聚乙烯這種最常見的塑膠佔全球塑膠製品總需求的約40%,世界各地每分鐘使用超過200萬件。不幸的是,聚乙烯也是最堅韌的塑膠之一,很難用 ...
舊石器時代,距今約300萬年至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 ,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舊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 ...
1、在招果洞遺址中,古人類活動遺址可追溯至四萬年前,發掘的動植物遺存可反映古人類的“人氣選單”。
2、其中,陸生的哺乳動物主要以鹿為主;水生動物有魚類、蚌殼和螺殼。而從地層的第14層開始,就會出現了大量的魚類的骨骼。
3、由此可見,古人類的狩獵技術在不斷提高,食物來源也相當豐富。
4、除了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