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產品認證標誌,由“energy”的第一個字母“e”構成一個圓形圖案,中間包含了一個變形的漢字“節”,寓意為節能。缺口的外圓又構成“CHINA”的第一字母“C”,“節”的上半部簡化成一段古長城的形狀,與下半部構成一個烽火臺的圖案,一起象徵著中國。“節”的下半部又是“能”的漢語拼音第一字母“N ”。整個圖案中包含了中英文,以利於國際接軌。
中國節能產品認證標誌,由“energy”的第一個字母“e”構成一個圓形圖案,中間包含了一個變形的漢字“節”,寓意為節能。缺口的外圓又構成“CHINA”的第一字母“C”,“節”的上半部簡化成一段古長城的形狀,與下半部構成一個烽火臺的圖案,一起象徵著中國。“節”的下半部又是“能”的漢語拼音第一字母“N ”。整個圖案中包含了中英文,以利於國際接軌。
中國植樹節的標誌有什麼意義
1、樹形,表示全民義務植樹3至5棵,人人動手,綠化祖國大地;
2、“中國植樹節”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年年植樹,堅韌不拔的決心;
3、五棵樹可會意為“森林”,由此引伸連線著外圈,顯示著綠化祖國,實現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體系的良性迴圈。
植樹節的節徽有什麼含義
1984年2月全國綠化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審定通過了“中國植樹節節徽”。 中國植樹節節徽是一個形象生動,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的標誌。
節徽圖案中的樹,示意我國公民有義務植樹3至5棵,人人動手,綠化祖國大地。鐫刻的“中國植樹節”和“3.12”字樣,既讓人們牢記植樹節的日子,又寓含中國人民年年植樹,造福人類的堅忍不拔決心。
五棵樹(三棵針葉樹和兩棵闊葉樹)可會意為“森林”。由此引伸連線著的外圈,顯示著綠化祖國,實現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體系的良性迴圈。 植樹節的意義:植樹節的意義不是在於每個人都要在植樹節這天去種一棵樹,而是透過植樹節的又一次來臨,使我們大家更加的關注綠化、環保的問題。
眾所周知:地球正在沙化,沙漠的覆蓋面積正在逐年的增加——可我們似乎覺得這些離我們還很遠,但是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默默無聞地為這片大地播種著綠色,他們有的被稱為“英雄"、有的被稱為“當代愚公”,有的甚至是外國友人……他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植樹是全人類的大事,是造福子孫萬代的偉業。
植樹節簡介
植樹節(Arbor Day/Tree Planting Day)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並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植樹節。透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們對森林功用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是為了動員全民植樹而規定的節日。1979年2月23日,我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植樹的作用
一、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每公頃森林生產10噸幹物質會吸收16噸二氧化碳,釋放12噸氧氣,這使得森林成為一座巨大的氧氣庫。因此植樹造林已成為減緩溫室效應的主要途徑。
二、防風固沙。
森林可以透過降低風速、改變風向減少風蝕的強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樹的強大根系,可以固著土壤顆粒。實踐證明,透過營造防風沙林,配合農業、水利措施,會取得良好的防風固沙效果。
三、保持水土。
森林能夠調節徑流量和枯水期的水量,還能保持水土,降低河水泥沙含量,減輕洪澇災害等。觀測表明,1釐米厚的落葉層能把地表徑流減低到裸地的1/4,泥沙量減少94%。降雨導致裸地土壤的.流失量是林地的100多倍,而喬、灌、草結合的固土能力卻是純草的1000多倍。有計算表明,我國森林每年減少土壤侵蝕總量為246億立方米,減少土壤有機質流失量3.84億噸,保護土壤的價值達2600多億元。另外,森林對防止河床升高、水旱災害等方面,也有根本性的減緩作用。
四、涵養水源。
森林是天然的“綠色水庫”,能促進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迴圈。落雨時,有20%以上的雨量被樹冠和枝葉截留,5%——10%被地面落葉和雜草截留並吸收,森林內團粒結構的土壤能較快地將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據不完全測算,我國森林年水源涵養量為3473億噸,相當於現在水庫總量的75%,每年水源涵養價值達2500多億元。
五、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森林是“物種之家”,是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基因資源的最大儲存庫。世界上物種的50%以上在各類森林主要是天然林中棲息繁衍。
文化遺產日圖示的含義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圖的意義
中國文化遺產日的圖示採用金沙“四鳥繞日”,畫面是四隻神鳥圍繞著太陽飛行,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 GUO WEN HUA YI CHAN”,各民族自治區可使用當地少數民族文字,在對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 CULTURAL HERITAGE”或其他國家文字。
中國文化遺產日圖標表達了我國人民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彰顯了我國人民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強烈責任心和神聖使命感。更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強烈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太陽鳥的寓意和象徵
圖案的正中描繪的是順時針旋轉的太陽,一共放射出12道光芒,象徵12個月;周圍逆時針飛翔的四隻鳥,象徵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也象徵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鳥的腳為三趾,即所謂“三足烏”,或許與“金烏負日”的傳說有關(金烏揹著太陽在天上飛行)。
圖案的來源是古代蜀人的一個金飾,而這個金飾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考古發掘,而是由建築工地的渣土中揀出來的,大致是在商周時期製作。製作的時候,先用自然砂金熱鍛為金箔,然後用堅硬物刻劃圖形而成。
商店巴人居住在今重慶一帶,蜀人居住在成都一帶。巴蜀交戰,巴被蜀滅掉。《華陽國志》記載,蜀國的王朝興廢依次是蠶叢(圖騰動物是長條眼睛的蠶)、柏灌、魚鳧(fu,圖騰動物是魚鷹)、杜宇(圖騰動物是杜鵑鳥)、開明,等等。杜鵑鳥啼血的故事就與杜宇、開明的王朝更迭有關。傳說杜宇王朝被開明王朝篡奪,於是杜宇的國君死後變成杜鵑鳥,夜夜悲鳴。李商隱的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就是來源於這個典故。
再回到中國文化遺產的這個logo,“四鳥繞日”圖案是中華先民崇拜太陽藝術表現形式的傑出代表之作,所表達的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彰顯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強烈責任心和神聖使命感。以此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Wudangshan Mountain
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稱太和山。方圓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等勝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峰奇谷險,洞室幽邃。山上有屬於道教的巨大古建築群,主要有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峰頂建於明代的金殿,以銅鑄鎏金著稱,是我國現有的最大的銅質建築的珍品之一。武當山為武當派拳術發源地。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
The Ancient City-Lijiang
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中葉),面積1.6平方公里,是納西族聚居地。有黑龍潭、五鳳樓等名勝古蹟,建國後曾發現“灕江人”石。古城四周青山環繞,黑龍潭水分三條支流穿越古城而過,途中又分成條條細流入牆繞戶,與散點狀井泉構成一個完整的水系。聞名遐爾的東巴象形文字、繪畫、音樂、舞蹈、東巴經等,內涵豐富。是研究納西族獨特的居住環境、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風情的寶貴實物例證。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
The Ancient City-Pingyao
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為方形,牆高約12米,周長6.4公里,面積2.25平方公里,有甕城、垛口、敵樓、角樓等城防設施,以及魁星樓、點將臺、關帝廟等附屬建築。明、清兩代均有補修,但基本上還保持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仍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的實物材料。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蘇州古典園林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園林以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環秀山莊等為代表,集中了江南園林建築的精華,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蘇州古典園林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襯托、對景、借景以及尺度變換,層次配合和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等造園技巧和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在都市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居住環境。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充套件專案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郊。原為清代行宮花園。金代在此建金山行宮,明代改建為好山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名清漪園。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重建,改名頤和園。佔地2.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約佔四分之三。園內有各種形式和型別的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餘間,分為勤政、居住、遊覽三大活動區域。全園以萬壽山為中心,山青水綠,閣聳廊回,金碧輝映,氣魄宏偉,手法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地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天壇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市城南。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重修改建,佔地約270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和黃穹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場所。有垣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黃穹宇前有著名的迴音壁和三音石。天壇為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
The Dazu Rock Carvings
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分佈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窟內有石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多樣的處理手法,並富於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明清皇家陵寢
Imperial Mausoleum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皇家陵寢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也體現了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規劃思想和建築藝術,陵寢分佈於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主要建築儲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寢原貌。現儲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寢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 、明顯陵。清皇家陵寢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東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充套件專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
Longmen Grottoes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為我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石窟造像開鑿於北魏(386年至534年)。歷經400餘年的大規模營造,石窟全長1000米,有佛洞1352個,佛龕785個,造像約10萬尊,題記和碑刻6300餘品。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奉先寺主佛盧舍那高達17.14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成為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