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山歷史--長洲革命老區

中山歷史--長洲革命老區

  中山抗日戰地行第四站――

  “七七事變,日寇侵華,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獅馬煙雨亦遭蹂躪,神州怒號,黃河咆哮,炎黃子孫以血肉築起新的長城,開展偉大的抗日戰爭。八年禦侮,我鄉群眾尤其是知青,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組長洲抗日服務團,繼而加入省抗先隊中山支隊,奮起抗戰,中山淪陷時又組游擊隊,沉重打擊偽鄉政權,及後匯入五桂山抗日根據地和東江縱隊,於艱苦歲月中不屈不撓,衛國保家,同仇敵愾……”

  這是鏤刻在長洲抗戰烈士紀念碑上的文字,它生動地記載了長洲人民英勇抗日的史蹟。雖然這個紀念碑因為紀念亭目前正在重建而被收藏起來,但是,長洲人民對革命前輩的抗日曆史卻記憶深刻。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在黃氏大宗祠內,黃官海、黃鳳蘭兩位革命老人清晰地為本報小編回憶起長洲人民英勇抗日的故事――

  長洲是一個革命老區,早在民主革命時期,長洲就有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在中共中山縣委的領導下,全縣各界掀起了抗日救亡群眾運動。1938年,長洲成立黨支部,在接到中共中山縣委發展抗日武裝的指示下,一區區委在長洲鄉舉辦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抗日遊擊隊訓練班,訓練班利用長洲人黃峰從延安抗大帶回來的資料,學習中國革命史、統一戰線、游擊戰術等課程。訓練班結束後,1939年,一區區委以長洲鄉警隊的名義在長洲建立了抗日武裝隊伍,並將一區管轄範圍內的深灣月角村開闢為游擊隊據點。派遣長洲的共產黨員黃衍樞以教師身份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工作。而當時長洲的抗日救亡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村民踴躍加入由抗先隊、婦協組成的宣傳隊、救護隊、擔架隊、運輸隊支援前線抗日。1939年3月,日軍從橫門沿海登陸中山,長洲的抗先隊員和婦協會員共100多人兩次到橫門前線抗敵,與全縣人民一起擊退日軍的入侵。

  由於後來日本侵略者再次發動全面的進攻,1940年3月??中山淪陷。在黨組織的工作轉入隱蔽活動的非常時期,長洲仍有300多名抗先隊和婦協會員繼續開展地下鬥爭,並加強了鄉警隊的力量,殺死了橫行霸道、內外勾結、民憤極大的長洲偽維持會會長,並繳納了偽自衛隊的武器。在暴露身份後,10名鄉警隊員立即轉移到九區的牛角沙,與中共中山縣委直接領導的崖口鄉警隊合併為抗日遊擊隊武裝主力中隊。而在1941年底,在縣委決定開闢五桂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後,黃衍樞等長洲的共產黨員擔當了重要角色。與此同時,共產黨員黃社雄和梁其穎受黨組織委派,打入“民利公司”,使黨組織掌握了這一支革命武裝,並在後來發展成為抗日武裝。

  中山淪陷期間,長洲後面的馬山是日軍侵略者駐紮的地方。日軍經常到長洲村姦淫擄掠,但是,仍然嚇不倒長洲人民打擊侵略者的決心,除了黨組織在堅持地下抗日,長洲村的一些保壘戶也同時英勇抗日,人稱“革命媽媽”的楊振輝伯母就是一個典範,她不僅支援六個子女全部參加抗日,還機靈智慧地為黨組織做掩護、送情報,掩護抗日受傷戰士養傷等,為抗日作出了出色的貢獻。而黃社雄等12位長洲勇士,更是為抗日戰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們長洲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特別是在抗日戰爭中有過出色貢獻。革命前輩愛國愛鄉的精神激勵我們長洲人奮發向上。如今,長洲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矚目成績,是我們繼承光榮革命傳統繼往開來的碩果,而對於長洲的革命前輩在抗日戰爭等重要歷史時期作出的貢獻,我們永誌不忘。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到烈士陵園為長洲的革命烈士掃墓,懷念他們為國家和民族獨立解放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在黃氏大宗祠,陪同兩位老前輩接受採訪的長洲社群黨總支一位負責人,深情地表達了長洲人民對抗日烈士的紀念之情。

歷史古城:長 汀

   長汀被譽為客家的首府,而繞城而過的汀江更被喻為客家人的母親河。

  長汀城,如金甌安放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山谷斗絕的盆地中。四周沃野平疇,城內臥龍山,一峰突起,不與群峰相連。而依山沿河修築的古城牆,把半個臥龍山圈進城內,構成了掛壁城池,形成城內有山,山中有城的獨特格局。那汀江更像一條飄逸的白練,穿城而過。這樣,山城枕山臨溪,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汀江之畔。宋朝汀州太守陳軒將之形象地描述為:"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兩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

  長汀山清水秀,龍山白雲、朝鬥煙霞、雲驤風月、霹靂丹灶、拜相青山、寶珠晴嵐、蒼玉古洞、通濟瀑泉等八景,和汀江龍門、官坊奇洞、巋龍凌空、大悲觀日、東華翠嶂、虎忙天池、龍嶂雲峰、葉花古庵、西嶺松濤、烏石龍潭、麗礁虹輟、白漚映碧等十二勝,素享盛名。

  長汀歷史悠久,人文鼎盛,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四千年前,這裡是古越族人休養生息的地方。全縣現有二百多處新石器遺址。在大量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中,西周的陶印拍、商周的陶尊、唐代的多角蓋罐、宋代的陶穀倉等,都屬國家文物寶庫中的珍品。

  汀州,作為以客家先民為主設定的州,在大唐盛世中誕生。從那時起一直到清代,長汀一直成為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成為歷代閩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福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

  客家人建立了汀州,也創造了獨特的客家文化。走進長汀,只要留意一下這裡的建築、飲食、民風,就不難感受以它獨特的魅力。

  雲驤閣,是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築。它建於唐大力年間,集奇山、碧水、古木、橋樑、樓閣於一體,充分體現了當時汀州先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類似這樣儲存完好的古建築在長汀幾乎抬眼就見,隨處可及。唐、宋、明、清的古城門,氣勢恢宏的文廟,雕樑畫棟的天后宮,金碧輝煌的廟宇,奇特的雙陰塔,唐宋古街區……讓人目不睱接,流連忘返。

  長汀的傳統民居建築是客家建築文化的另一特色,它繼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築風格,沿中軸線兩邊展開,層層遞進,前後左右對稱,佈局嚴謹。這種民居規模大的可容納一個家族幾十戶人居住。有的前設門樓,後有閨閣繡花樓,並建有"美人靠"弧形欄座椅,十分典雅別緻。這類客家民居建築,以長汀圍屋最為典型,它和客家土樓一樣,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

  除了汀州試院、府學、汀州府文廟、朱子祠外,罕見的汀州古井"雙陰塔"為世之一絕。此塔是唐代古井"八卦龍泉"和宋代"府學陰塔"的合稱。碑文記載,汀州人建造"雙陰塔",並不是用飲食,目的在於"以鎮文風"。一千多年過去了,雙陰塔依然常年井水不枯,清澈見底,一如汀州人才輩出,源源不斷。他們中傑出代表如元朝名將羅良,輔佐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劉國軒,清代海內名士黎士弘,畫壇巨匠上官周,近代名士、"真詩人"(陳毅語)江庸……他們使長汀熠熠生輝。

  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詩人陸游、明代《天工開物》的著者宋應星、世界法醫鼻祖宋慈和清代《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曉嵐等名人,也都在長汀留下了足跡,每年10月18日,在汀江客家母親河舉行世界客屬公祭活動。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三 送灶上天

  

  臘月二十三,俗稱 小年 ,傳說這日是 灶王爺上天 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過後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 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 迎春日 。

  

  朱仙鎮木板年畫

  祭灶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同時,在某些地方還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不過筆者對此卻持懷疑態度,因為,古代男子在家中幾乎是不下櫥的,灶王爺天天在看著女士們下櫥做飯,男士們幾乎也見不到,上天后又怎麼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飯店之類的場所呢?

  小年 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間過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 接灶 、 接神 的儀式後,才能輪到祭拜祖宗。

  灶王爺的由來:據一些史料記敘,在我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論語》中,就有 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 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 五祀 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定籩豆,迎屍等等,此有著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淮南子》說,黃帝、炎帝 死作灶神 ,職司人間善惡。據古籍《禮記 禮器》孔穎達疏: 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莊子.達生》記載: 灶有髻。 司馬彪註釋說: 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 燧人氏 ;或說是神農氏的 火官 ;或說是 黃帝作灶 的 蘇吉利 ;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據說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後來我國道教的《經說》上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 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 。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

  山西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一是: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

  其二是: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樂。

  晉北地區流傳的歌謠是: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北京地區的歌謠則是: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 送灶 或 辭灶 。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 醉司令 ,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

  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 吃了人家的嘴短 ,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 灶神 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 接灶 接神 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說法。

  送走 灶神 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 掛影 。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為了除舊迎新,我國民間還有在小年 掃塵 的習俗。林希介紹說,掃塵主要是將所有的房間徹底清掃一遍,老百姓稱之為 掃塵 撣塵 。主婦們通常先把屋裡的傢俱用被單等遮蓋起來,用頭巾或毛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完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乾淨、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過小年除祭灶習俗外,還有掃塵、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吃灶糖

  小年,北方的人們大多講究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某些地區還吃各種糕類和蕎麵;南方的人們大多吃年糕類的食品。晉東南地區,還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 。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又曰: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的習俗。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 關東糖 ,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 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而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又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麵後醒面,再揉麵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麵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麵食又稱之為 面花 ,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男婚女嫁之時,膠東農村還用面做鴛鴦,象徵愛情專一永恆。同時,人們特別留意看誰家的媳婦、或閨女做的麵食花樣好和多,讚譽為:心靈手巧。

  面花的品種有面燈、巧餑餑、面老虎、小型人物、魚等動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結合在一起,如同民間剪紙那樣普遍。而且家家戶戶還要相互贈送,我認為,這是在暗中比手藝,比誰能幹。明清時期,這種面花多用於春節,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節日,後來,延伸至婚喪嫁娶等事項,再後來,為表儀式的隆重,這種代表著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家的神龕前,供桌上,花樣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愛爾蘭習俗與禁忌

  習俗與禁忌   1.拜訪愛爾蘭公私機構,須要事先約好,不要冒然前往。   2.愛爾蘭的商業禮儀與英國較為相似,他們重守時,重禮貌,稱呼時喜歡加頭銜。如他們常常用“先生”、“夫人”、“小姐” “博士”、“教授”等稱呼對方。 3. 在與愛爾蘭商人交往時,衣著不要時髦,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出席商務會議時,男士 ...

《麥兜故事》裡的太平清醮搶包山比賽

     香港明報報道,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將於月底舉行,備受注目的搶包山比賽今年吸引了209人參加,報名者較去年多10人,更首次有年逾60歲的長者參賽。現年63歲的退休人士劉先生,以旨在參與的心態參戰,與一眾「後生」比併比併;另有在港大讀教育博士的內地女生,因看過《麥兜故事》而知道有搶包山比賽,她覺得搶包 ...

世界上最小的古佛寺託普魯克墩小佛寺

     這個僅有4平方米的“袖珍佛寺”堪稱舉世罕見,不僅小得出奇,其儲存之完整、壁畫之優美、雕塑之精湛、佛堂之典雅,亦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境界,被國家文物局列為2002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之一。   胡楊樹“護佑”了託普魯克墩小佛寺   初見小佛寺的真容時,很難把它與傳統“寺廟”聯絡起來:小佛寺面積僅4平方米 ...

非遺民俗祭敖包

  敖包作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體的傳播下已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會》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宣傳熱度,紅透大江南北。   在無際的草原上,時時會看到用大小石塊累積起來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謂神樹,神樹上插有五顏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豔的 ...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 ...

“東方明珠”上海

  上海簡稱滬,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長江三角洲前沿,倚東海之濱,向東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與美國的西海岸隔海相望,南臨杭州灣,西與富庶的江蘇、浙江兩省毗鄰,北界黃金水道長江入海口,正當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裹,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世界第三大港和中國最大的港口。上海面積6 ...

“荒漠衛士”白刺

  白刺是一種典型的荒漠植物。它葡散的身軀,多而又密的分枝,護住一個個小沙丘、小荒坡。它不怕沙埋土掩,枝條在被沙埋土掩之後,極容易向下生出不定根,向上萌生不定芽,枝端也繼續向上生長。這樣沙積多高,它就爬高多少。它的枝條白白的,長著一簇一簇肉嘟嘟鮮嫩可愛的小葉片。這些鮮嫩的葉片營養豐富,本是牛、羊、駱駝喜食的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