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什麼節日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還是現代節日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中秋節又叫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女兒節等,中秋始於唐朝,在宋朝得以興盛,一直到明清時期,中秋節都是與春節齊名的重要節日。如今,中華文化影響深遠,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也過中秋節。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賞月、祭月、喝桂花酒、賞桂花等,並流傳至今。
中秋節是在農曆的八月份,而本月正處於秋季的中間,稱為“仲秋”,十五也處於秋季與本月之中,因此將八月十五這一天稱為中秋節。中秋主要以在月亮為主,而“月節”和“月夕”的俗稱也因此而來。中秋節的月亮又圓又大,有團圓的美意,因此中秋又叫“團圓節”。
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國家將中秋節定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的前身是什麼
和其它節日一樣,中秋節起源於先秦時期,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根據現有資料,可以知道古人會在秋分這一天祭祀月亮,直到曆法出現,祭月節才調到農曆八月十五。
《周禮》是記錄中秋這一詞現存最早的文獻,可見祭月節到了漢代已經演變成了中秋這樣闔家歡樂的節日。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有中秋賞月的記載,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秋節還沒有大面積流行開來。
中秋節能成為全國統一的節日,應該是在隋唐時期,在《唐書》中就記載了唐朝人怎樣度過中秋的場面。唐朝是一個極度浪漫的朝代,他們將各類有關於月亮和中秋的神話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浪漫文學,更將中秋節各種習俗融合在一起,讓它們更具趣味。
正式確立中秋節為八月十五的朝代是宋朝,接近月餅的小餅也在北宋出現。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詳細地記載了北宋時期中秋節的場面。在這之後的中秋節已經成為明清兩朝重要的節日之一了,月餅也成功走進了各個階層。
賞月、祭月、吃月餅等等,都是人們約定成俗遺留下來的習俗。為什麼要在中秋節當天吃月餅、賞月呢?一來是古代祭月節遺留的習俗,二來是中秋節雲霧稀少,是賞月的好時機,三來是和月亮相關的神話有關。
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3、祭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稱八月半、仲秋節。一般家庭都希望在這個節日裡人月同圓,住孃家的婦女必須回婆家過節,所以又稱團圓節。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為“花朝”,與之相對應,又稱仲秋八月十五為“月夕”。中秋賞月興起於唐代,此前的史書不見記載,至宋代始稱為中秋節,以玩月宴飲為盛事。明清時期節日風俗內容大增,至今中秋節仍是人們普遍歡度的重大節日。贈送禮品以月餅為主。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最有中秋表徵的節物,一入八月市面上即應時出售,品種繁多。
舊時,仲秋之夜拜月、賞月的習俗十分流行。月亮升起時,人們在庭院中對月設香案,掛上月光兒,月光上印製的是一個類似嫦娥奔月的人物,稱作太陽星君,下面還有一小兔;然後擺上供品,供品有月餅、西瓜及其他一些水果,還要特別供上一捆青豆,是喂兔兒爺的。兔兒爺是身穿甲冑,兔麵人身的泥塑,大小不等,有的騎虎,有的站立,中秋節兒童多買作玩具。佈置完後,燒香禮拜。因為月屬陰,所以拜月的多是婦女,向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老太太一邊磕頭一邊禱告:“八月十五月正圓,西瓜月餅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歡喜,一年四季保平安。”姑娘們則各自設月光兒拜月。微山湖區的拜月活動稱為“圓月”。太陽剛剛落山,同胞兄弟無論遠近都必須到父母家中團聚,共同等待月亮升起,焚香拜月,分吃月餅。兄弟中有外出未歸者,桌上亦必為之置碗筷,以示對遊子的思念與祝福。以船為家者,拜月飲酒之前,要先在“將軍柱”前擺一碗酒祭祀船民信仰的“夥計神”,俗稱“敬夥計”。八月十五這天,湖區以村或船幫為單位,還要舉行隆重的祭湖儀式,祭祀的物件是湖神(俗稱大王、湖大王、將軍)等。祭品為鮮魚、活雞、整豬、整羊,豬要黑色,羊要白色,不許有雜毛,俗稱為“烏豬白羊”,鞭炮以頭數多為佳。祭時,將供品擺滿船頭,鞭炮加綵綢掛在大船桅杆上。點燃紙箔、鞭炮後,眾人長幼為序,向船跪拜,磕頭禱告,求大王、趕魚將軍保佑豐收。祭畢,人們在大船艙內分食供品。濰縣的拜月是大人小孩分別進行,大人們在院裡,孩子們在大門前,他們有的在小板凳上放個“月兒”餅,有的手託“月鼓”餅,臂繞圓圈,謂之“圓月”,邊繞邊唱道:“圓月了,圓月了,一斗麥子一個了!”另一個兒童則手持一棵點燃的艾蒿,謂之蒿子燈,手臂繞動,一圈圈流星與圓月者相應和,玩過一會,再回家分吃月餅。拜月之後,全家人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有的還備有酒菜,許多地方也謂之“圓月”或“玩月”。
中秋節飲食除了月餅外,晚上都要舉行家宴。早餐和午餐也加改善。濟南早餐米飯、中午水餃。膠東中午蒸餑餑、包子,即墨還做一種特殊食品,叫麥箭,先用白麵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諸城從這天起開始吃芋頭、地瓜、花生、蘿蔔和雛雞等,叫做“嚐鮮”。
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都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活動併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重視的傳統節日。
1、清明節,既是人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宗親節日,又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是中華兒女共同認祖歸宗的重要節日,是一條維繫海內外華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紐帶。
2、端午節 ...
中秋節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被稱為八月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間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此外的三個傳統節日為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 ...
1、中秋月兒圓,全國人民大團圓。中秋心兒圓,闔家歡樂人團圓。中秋夢兒圓,願願隨心心願圓。中秋事兒圓,心想事成圓圓圓!中秋節,送你祝福的同心圓!
2、中秋月兒掛,心中圓往事。玉兔伴嫦娥,絹帶千古繞相思,送你一條簡訊,包含萬千祝福:中秋佳節事事圓滿!
3、中秋月兒掛,心中事兒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 ...
1.望明月,起相思;雖然我很是想你,但我不會寂寞,因為我與你在分享同一輪月亮。
2.月到是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團圓日,祝你節日愉快,身體安康!
3.中秋月圓了是祝福的時候,祝你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只有微笑,天使沒你純潔,花兒沒你燦爛!
4.繁星耀九洲,明月寄相思;千里人相隔,兩心遙相依 ...
1、親情愛情,情繫佳節,家圓團圓,圓滿中秋,老去的是歲月,不變的是我對老友的情懷
2、有口唸做嘲,無口也念朝,去口加水便是潮。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3、萬馬奔月,閤家團圓,千里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濃濃情意和祝福,中秋節快樂!
4、用浪漫做皮;用溫馨做餡;幸福做蛋王;懂得品味 ...
1、月兒圓又亮,月餅圓又甜,家家團圓相聚,人人歡心甜蜜,祝你家圓人圓事事圓,中秋愉快!
2、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我仍戀舊情,若是心相應,日後可同行,人生風雨路,共同走前程。
3、明月千里難以觸控,對你的思念無處寄託。舉杯邀明月,說:福多!財多!快樂多!
4、月圓人難還,中秋不團圓,中秋 ...
1、仰望星空,一輪明月圓,環顧身邊,卻不見朋友們在眼前,倍感思念,簡訊送去甜蜜的月餅,祝朋友們中秋節快樂,幸福永遠!
2、雲彩變淡了,楓葉變紅了,清風變涼了,桂花變香了,月亮變圓了,月餅變甜了,思念變濃了,距離變近了,中秋願你生活越變越美,心情越變越好!
3、又是一年落葉黃,一層秋雨一層涼。整日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