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秋節賞月的寓意簡短+中秋節賞月象徵著什麼

中秋節賞月的寓意簡短 中秋節賞月象徵著什麼

  中秋節賞月的寓意簡短 中秋節賞月象徵著什麼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人們透過在中秋節賞月來寄託思緒,也是人們渴望團圓的美好心情。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唐詩有多篇中秋賞月詩,如王建有詩:“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稜。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 ”徐凝寫道:“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 《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 ”

  中秋節又稱月節、追月節、拜月節、玩月節。從唐代中葉開始,中秋賞月之風日盛,成為時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一首《靜夜思》,婦孺成誦。他的《把酒問月》,從“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寫到“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寫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時期,祭月、拜月成為全國通行的習俗。清代俗諺有:“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清代有特製的祭月月餅,這種月餅較其他月餅為“圓而且大”,“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特製月餅一般在祭月之後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來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場上買一種特製的“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光菩薩像,月光菩薩端坐在蓮花座上,旁邊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搗藥。這種月光菩薩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長,畫像金碧輝煌,非常精緻。當時,家家設月光菩薩神位,供圓形的果、餅與西瓜,西瓜要切成蓮花狀。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後,將月光紙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來的供品。

  明清以後,北京中秋節新添了一個節令物件——彩兔,清人暱稱玉兔為“兔兒爺”。人們用黃沙土做玉兔,裝飾以五彩顏色。兔兒爺的製作工藝精美,造型千奇百狀、滑稽有趣,京城人“齊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兒爺給市井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20世紀初,民間索性將祭月稱為“供兔兒爺”。名稱的變化,包含著豐富的文化資訊,高懸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裡已俗化為可觸控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雖然人們依舊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聖的品性,成為一種世俗觀念的表達。

  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活動。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

  月亮傳說

  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

  嫦娥奔月

  在與中秋節有關的神話傳說中,嫦娥奔月流傳最廣。傳說嫦娥是遠古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當時十日齊出,非常炎熱,莊稼都給曬焦了,給神州大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災害。后羿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個太陽,人們終於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為天下人所敬慕。他聽說崑崙山西王母那裡有種“不死藥”,這種藥,一人吃了可以昇天,兩個人分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於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討取,終於得到。后羿與嫦娥夫妻恩愛,他捨不得心愛的妻子,也捨不得眾鄉親,不願意一個人上天成仙,就把藥帶回家交給嫦娥儲存。后羿有個叫逢蒙的徒弟是個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日趁后羿出獵之機,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為使不死藥不落入壞人手中,便一口吞下肚去。不料吞下藥後,她身輕如燕,竟身不由己地飛上了月宮。后羿便在院子裡設下供案,擺上瓜果食品,對月遙念嫦娥。人們也紛紛仿效,以後年年如此,於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這個節日。

小滿的寓意是什麼 小滿象徵著什麼

  小滿的寓意是什麼 小滿象徵著什麼

  夏熟作物籽粒開始灌漿飽滿未成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乾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

  小滿三候:

  一候:苦菜秀

  小滿時節雖然預示著麥子將熟,但畢竟仍然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在過去,百姓們在這個“一候苦菜秀”的時候往往就用它充飢。

  二候:靡草死

  靡草應該是一種喜陰的植物。小滿節氣,全國各地開始步入夏天,而“靡草死”正是小滿節氣陽氣日盛的標誌。

  三候:麥秋至

  百穀成熟之時。因此雖然時間還是夏季,但對於麥子來說,卻到了成熟的“秋”,所以叫做“麥秋至”。

  小滿節氣的由來:

  從前有一戶人家,家裡只有父女兩人。女兒不僅漂亮,而且非常聰明。這天,父親有事要到遠方去,留下女兒和一匹白馬。這馬長得非常健壯,跑起路來日行千里,像風一般地快。更奇特的是,這匹馬十分通曉人性,它懂得人的話語。大家都說這是一匹“神馬”。

  父親出門時,囑咐女兒說,要精心餵養和愛護這匹馬,他不久就會回來的。父親走後,家裡只剩下這匹馬跟女兒做伴兒。每逢她感到孤獨時,就跟馬兒說說話。馬雖不會言語,但它會點點頭、甩甩尾,表示出很親熱的樣子。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父親卻一直不見回來。女兒非常想念父親,更擔心父親在外遇到什麼變故。

  一天,她半認真半玩笑地對馬兒說:“馬兒呀,你懂我的話嗎?如果你能去把我的父親找回來,我就嫁給你做妻子。”誰料姑娘的話音剛落,這匹馬便脫韁而去,一溜煙不見了。原來父親在遠方生了病,正犯愁怎樣才能回去,卻突然發現自己家中的馬奔跑而來,心裡十分驚喜。父親因思女心切,顧不得多想什麼,就跨上馬背,騎馬往家中奔去。

  到家後,久別的父女相聚,自然格外高興。父親覺得這匹馬立了很大的功勞,就特別添草加料,精心餵養。但讓父親覺得奇怪的是,精草細料餵了不少,但馬兒卻一口也不肯吃。每當見到女兒出入時,這匹馬不僅會引頸長鳴,而且更是跳躍不止,發出或喜或怒的聲音。父親偷偷地問女兒是怎麼回事。於是,女兒就把她對馬說過的話,告訴了父親。

  父親聽後,感到十分不安,沉思了一會兒,便低聲囑咐女兒說:“記住,這件事千萬不可張揚出去。如果讓人知道我將女兒嫁給了一匹馬,那像什麼話呢?你暫時不要出房門,也不要到馬跟前去。”第二天,父親便在馬棚周圍,裝上了弩箭,趁馬不防備,把馬射死了。然後,他剝掉馬皮,把馬皮掛曬在院裡的一塊大石頭上。

  一天,女兒正跟鄰家的女伴在院子裡玩耍。她看到曬在石頭上的馬皮,非常不安,伸手撫摸了一下馬皮上的鬃毛,這時,意外發生了。馬皮突然掀開來,像陣風似的把她捲走了。在一旁的女伴們嚇壞了,急忙去告訴她的父親。當父親趕來時,女兒和曬在石頭上的那張馬皮,早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了。

  原來,神馬皮捲走了可愛的姑娘,徑直往西南方飛去。在遙遠的西南方,有個叫大踵的地方,那裡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野,滿山遍野都是桑樹。但到了那裡以後,披了馬皮的姑娘失去了自己的原形,變成了有著馬頭形狀的、爬在樹上的蠶。她不吃別的東西,只吃桑樹葉子。後來,她成了這片桑林的主人,天帝封她做了蠶神。

  面對這場遭遇,姑娘有說不出的苦處,她日夜想念著自己的家鄉,掛念著自己的父親和女伴。每當這個時候,她會不斷地從口裡吐出長絲,寄託著她悠長不盡的思念。每逢春天的時候,就能看到一個美麗年輕的女子,跪在桑樹枝杈上,口裡不斷地吐出又白又亮的長絲。人們都親熱地稱她蠶神姑娘。

  傳說蠶神姑娘就在“小滿”這天誕生的,所以這個節氣,民間會有祭蠶的習俗。

立夏的寓意是什麼 立夏象徵著什麼

  立夏的寓意是什麼 立夏象徵著什麼

  立夏代表寓意:告別春天,夏天的開始。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立夏時節,萬物繁茂。

  立夏古籍解釋

  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螻蟈鳴。螻蟈,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螻蟈鳴,邱螾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夏小正》:三月螜則鳴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飛不能過屋;緣不能窮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說文》稱鼫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螻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為臭蟲,陸德明、鄭康成以為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龍也【一名曲蟺】,《歷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

  王瓜生。《圖經》雲: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田宅及牆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又名土瓜,一名落鴉瓜,今藥中所用也。《禮記》鄭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隱居以辨其謬,謂菝葜自有本條,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條,先儒當時如不檢書而謾言者,可笑。

  其他史料

  《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迎夏習俗

  我國素以農立國,春天插秧是禾稷的肇始,到了夏天,除草、耘田,亦是重要的農事活動,否則難有秋獲冬藏的好收成,所以各朝各代十分重視立夏這個節氣。古時皇帝迎立夏於南郊,原本是一種祭祀;“漢朝帝永平二年,是歲,初迎氣於五郊。”(見《通鑑》)“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服皆赤,歌未明,舞如迎春。”(見《續漢書》)

  民間在立夏日,以祭神享先,嘗新饋節以及稱人、烹茶等活動為主。嘗新即品嚐時鮮,如夏收麥穗、金花菜、櫻桃、李子、青梅等。先請神明、祖先享用,然後親友、鄰里之間互相饋贈。

  立夏烹製新茶,是宋元以來的習俗,實際上是民間茶藝比賽。家家選用好茶,輔料調配,汲來活水,升爐細烹,茶中還摻上茉莉、桂芯、薔薇、丁檀、蘇杏等,搭配細果,與鄰里互相贈送,互相品嚐。文人墨客則要舉辦“鬥茶會”,品茶食果,分韻賦詩,以示慶賀。(據洪亮主編《丹青墨韻》、《璇璣詞》等)。

  立夏稱人,此俗時興於南方,據說起源於三國時的蜀國。劉備死後,諸葛亮把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請劉備的繼室孫夫人帶養。這一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給阿斗稱了體重,悉心養護,到來年立夏再稱一次,看體重增長多少。此後便流傳開去,成為立夏稱人的習俗。當然,立夏稱人的起源,還有其他的說法。


中秋節的傳說簡短 中秋節的傳說是什麼

  中秋節的傳說簡短 中秋節的傳說是什麼   中秋節的傳說一:嫦娥奔月   后羿當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崑崙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藥,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藥偷來吃了,於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中秋節的傳說二:吳剛伐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 ...

春分的美好寓意的含義 春分象徵什麼

  導語:其實,24節氣中,每個節氣都有它特殊的含義,更是有其美好的寓意。接下來我們要迎接的是春分節氣,你知道春分的美好寓意的含義是什麼嗎?到底春分象徵著什麼呢?從景象來看,我國多地已經是春暖花開,生機勃勃,很是美好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其具體寓意吧。   春分的美好寓意的含義   春分的美好寓意是平分春天。 ...

中秋節賞月寓意什麼

  1、團圓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寫道,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2、寄託情懷    ...

中秋節賞月寓意 中秋節賞月的來歷

  中秋節賞月寓意   寓意著團圓美滿,闔家歡樂,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傳說嫦娥為保丹藥不落入惡人之手,誤食後昇天奔月,恰值農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這一天賞月、吃月餅,盼其歸來。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苦幹,老百姓眼看無法生活下去。後來一個叫后羿的英雄,登上崑崙 ...

中秋節賞月寓意

  1、團圓。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 ...

中秋節寓意象徵簡短

  1、中秋節在八月十五,正是月圓之夜。每當中秋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全家團圓在一起賞月慶祝,這是因為中秋節賞月象徵著祭月,寓意著祈福團圓、吉慶的含義。   2、中秋節是傳統四大佳節之一,每到中秋節的時候我們都有許多民俗活動,比如賞月、吃月餅、喝桂花酒、辦花燈會、遊花燈、玩花燈、扎燈籠、燒斗香、舞火龍等等,其中賞 ...

中秋節賞月寓意是什麼意思

  1、中秋節賞月寓意是月圓人團圓,一家人團聚賞月。   2、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