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景臺地址在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核心區位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南段示範區的啟動區內,地處高新區(空港新城)和簡陽市交界區域,總面積約955畝,涉及高新區(空港新城)丹景鄉、簡陽市武廟鄉。
丹景臺觀景平臺位於成都高新東區龍泉山脈丹景山山脊的最高處。其螺旋向上的棧道和圓形曲線,從空中俯瞰,形似太陽神鳥。沿著螺旋木道走上觀景平臺,開闊的景緻與微風一同襲來。極目遠眺,能看到完整的三岔湖,湖面靜謐卻百島林立,鑲嵌在綠意盎然的廣袤土地上。
丹景臺地址在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核心區位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南段示範區的啟動區內,地處高新區(空港新城)和簡陽市交界區域,總面積約955畝,涉及高新區(空港新城)丹景鄉、簡陽市武廟鄉。
丹景臺觀景平臺位於成都高新東區龍泉山脈丹景山山脊的最高處。其螺旋向上的棧道和圓形曲線,從空中俯瞰,形似太陽神鳥。沿著螺旋木道走上觀景平臺,開闊的景緻與微風一同襲來。極目遠眺,能看到完整的三岔湖,湖面靜謐卻百島林立,鑲嵌在綠意盎然的廣袤土地上。
測景臺石表
觀星臺
我國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是專用土圭觀測日影,而最早裝置圭表的觀測臺是西周初年在陽城建立的周公測景(影)臺,因周公營建洛邑選址時,曾在此建臺觀測日影而得名。該遺址位於今登封市告成鎮。
周公不僅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在天文地理上也頗有建樹。他認為,在天上北極星是眾星之王,號稱“天帝之星”,位於天的中央。那麼觀星臺就必須建在地的中央。經測定,他認為陽城(今登封東南告成鎮)為“天下之中”。於是,他就在這裡立圭表測日影。其制與《周禮》所記土圭測日影之說相符。
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釐米),圭是與表相連的座子。太陽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僅有一尺五寸(50釐米),冬至日的日影則最長。利用土圭觀測日影,就能比較準確地測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測定出太陽年的長度,這為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周初分封諸侯國時,周公還根據各地夏至時的日影長度來確定“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周公測景臺為以後幾代所沿用。唐代時修建了石表,並留有當時的天文官南宮說所刻的“周公測景臺”字樣。元朝郭守敬在該測景臺北約20米處建造了永久性的觀星臺,對原有的圭、表進行了改進,增設了能用來測量月亮位置的“窺幾”,當時,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全國27個地方建立了天文臺和觀測站,此處是其中之一。根據觀測和研究推算,郭守敬等編制了新的歷法《授時歷》。它採用的太陽迴歸年長為365.2425日,和現今通行的公曆一秒不差,但卻早過了公曆300餘年。明清時曾對觀星臺加以重修,抗日戰爭時期,遭到日軍炮火的破壞。周公測景臺遺址現存的遺蹟還有照壁、大門、戟門、周公祠、堯殿和部分明清碑刻。
周公測景臺,比建於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亞歷山大天文臺和羅得斯觀星臺還早八百餘年。
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觀測建築。測景臺創立於西周(約公元前1037年),周公為測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唐代(公元723年)仿舊制改建成了石圭。觀星臺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郭守敬以此為中心點觀測並推算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其精確度與現行公曆僅相差26秒,創制時間卻早了300多年。周公測景臺和登封觀星臺充分驗證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學、宗教與政治相互作用的產物。
1、張仲景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高埠之上,為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址。
2、張仲景墓經歷代多次修葺,明崇禎年間再次修復墓冢,並加蓋墓亭予以保護,又在墓地修建醫聖祠。1959年郭沫若於漢闕大門題寫醫聖祠。
3、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