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又稱作“唱蹦子”和“吉劇”,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深受廣大城鄉人民的喜愛。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遊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遊春》等。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閒季節,邀整合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援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使二人轉有了新的發展。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工農兵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階趣味的東西,女演員不斷增多,男串女裝早已絕跡。
二人轉,二人轉已經有三百來年的歷史,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二人轉的名字卻還是從一開始就有的。二人轉的別名很多,在遼西人們就把叫過“遼西大落子”、“雙玩意”、“雙調兒”、“蹈嘴戲”等。
最早使二人轉這個名字的是朝陽縣的藝人丁蕘蔫和趙半臺。丁蕘蔫是朝陽縣下三家子弟戲班的當家人,子弟班既唱評劇女唱二人轉。1950年,朝陽縣舉行首次文藝檢閱大會,丁蕘蔫和趙半臺排唱節目《繡得勒》參加檢閱。在填定節目單時,縣文化館劉雲程問他們這個節目是什麼形式。兩個人琢磨了半天,覺得叫“落子、雙玲芭、蹦蹦”都有點不貼切。丁蕘蔫一拍胸口門,就叫二人轉吧,這不是我們倆演。就這樣,在這次文藝檢閱大會上,二人轉《繡得勒》獲了獎,這是自二人轉誕生以來首次使用“二人轉”的名字。1953年2月,在熱河省舉行首屆人民文藝檢閱大會上二人轉《繡得勒》獲得優秀演出獎。二人轉的名稱從此就叫開了。
二人轉是在遼西大口子落子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東北二人轉最早由朝陽發源,逐漸唱到遼東北。
花燈二人轉,顧名思義,即由二人表演的跳花燈形式。它有男角和女角。男角,又名丑角,亦稱花子或賴花子;女角,又名旦角,亦稱花妹或么妹子。受封建舊禮教的影響,傳統的旦角多是男扮,新中國成立後才改為女扮。它的名字,在歷史長河中並不叫二人轉,而是經歷了從“跳團團”到“門斗轉”再到“二人轉”的漫長過程。“跳團團”源於秀山土著民族的祭祀歌舞,他們在祭祀活動時,圍成團的跳動,故而得名。唐宋時期,土著先民進京納貢,不但觀賞了京城的花燈盛會,也帶回了皇帝賞賜的精美花燈。因此,在以後的祭祀活動中,他們把花燈高掛於祭祀堂內,圍繞花燈歡舞。隨著歷史的演變,“跳團團”逐漸被“跳花燈”的稱謂所替代。再到後來,又因戰爭流亡,和清王朝實行“趕苗奪業”暴政,大批江、浙漢人遷徙移居秀山,受中原漢文化滲透,跳花燈由原始的群眾吆喝歡舞型,逐漸發展成為由二人表演,眾人幫腔,並按啟燈、跳燈、觀燈、祝賀、祭燈、送燈的順序固定下來,形成模式,世代相傳,成為獨具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
“門斗轉”源於方桌上跳花燈的表演形式。女角玉立桌子中心,似門斗而微動,男角繞著女角沿桌邊轉動,就如門帶斗轉一樣,故而得名,形象生動。
“二人轉”這個名稱,始見於建國初期,一批省市藝術家在收集採風中,發現秀山花燈的表演形式與東北二人轉相似,故把花燈的二人表演也稱為“二人轉”,並得到公認。從此,秀山花燈“二人轉”的名稱沿用至今。
花燈二人轉,由一旦一醜表演叫“單花燈”,二旦二醜表演叫“雙花燈”,多旦多醜表演叫“群體花燈”,在方桌上表演的又叫“高臺花燈”。旦、醜的裝扮、服飾、道具有一定的模式:么妹子,穿大襟,扎長辮,著花裙,披雲肩,戴頭花,右手耍摺扇,左手舞彩巾,臉搽胭脂粉,姿態好飄逸;賴花子,穿對襟,反穿白皮襖,頭插英雄結,白畫鼻樑筋,右手舞蒲扇,兩腿往下蹲,風趣又詼諧,笑得脖子伸。
所唱內容主要分正調和雜調兩大類:正調曲牌多又多,主要唱的祝賀歌,按照順序來表演,看燈之人樂呵呵。雜調曲牌真不少,《黃楊扁擔》是代表,《一把菜籽》撒天下,流傳要數《黃花草》。據傳有24大調,上千首曲子。
伴奏有打擊樂和絲絃樂兩類:鑼鈸地位很重要,敲起鑼鈸才大跳。絲絃不拉不要緊,鑼鈸不敲不能跳。
舞蹈動作豐富多彩,分身法、扇法、步法三類,共100餘個,都有一個美妙的美稱:黃鶯展翅、雙鳳朝陽、犀牛望月、觀音坐蓮……;和扇、滾扇、齊眉扇……二十四扇很關鍵;叮叮步、悠悠步、絞絞步……三十六步照著做。旦、醜表演時的基本形態美:方桌上面跳花燈,妹子玉立桌中心,端莊秀麗移碎步,輕盈舞動扇和巾;花子走的桌邊邊,圍著妹子轉圈圈,身子下蹲走矮步,風趣瀟灑在其間。形象生動地勾畫出了花燈二人轉的藝術內涵。
有人認為,秀山花燈二人轉女高男低的表演形式是典型的“女性崇拜”。也有人說,方桌上的“高臺花燈”是土家人吊腳樓生活情趣的一種延續。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秀山花燈二人轉,它不但是民間藝術百花園中一枝絢麗的山花,而且具有較高的審美研究價值,應該受到世人的青睞和重視。
二人轉亦稱“蹦蹦”,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它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
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歌”),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 ...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曆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 ...
周鵬二人轉在吉林省磐石市,他思想解放,勇於探索,2002年創辦了周鵬二人轉藝術學校,他的辦學理念和宗旨是“以人為本、親情打造、弘揚民族文化、培養藝術人才”。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多年的追尋探索和苦心經營,周鵬二人轉藝術學校逐步發展、壯大,在同行業學校中成為佼佼者,並取得了豐碩的教學 ...
1、《月牙五更》歌詞:
一更啊裡呀啊月牙剛出來呀啊
貂蟬女呀啊走上月臺啊
睡在塵埃呀啊
燒香兒那個拜日月呀
燒香兒那個拜日月呀
為的是我們那個恩哪啊恩哪
啊哎了我說恩和愛呀愛呀愛呀
二啊更啊裡呀啊月牙出正東啊
南堂報號啊名叫高瓊啊
收下小姐劉鳳英
劉小姐那個為高 ...
1、《小拜年》;
2、《王二奶思夫》;
3、《壽昌尋母》;
4、《送郎情》;
5、《美麗的田野》;
6、《叼媳怪婆》;
7、《小白賣肉》;
8、《獨佔花魁》;
9、《鞭打蘆花》;
10、《活媽哭喪》。 ...
1、劉小光:本名劉建光,1974年3月20日出生於吉林省樺甸市,二人轉演員;
2、周雲鵬:原名周濱,1982年4月20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遼中區,二人轉演員,中國內地男演員;
3、魏三:本名魏武才,因排行老三又名魏三,1971年出生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潘長江先生的弟子,二人轉演 ...
1、《送情郎》是一首廣泛流傳於我國各地的民歌,其旋律源於我國古代的《孟姜女調》,發源於江蘇揚州,傳入山東、東北、安徽等地。目前揚州民歌中尚存有原始版本,黃梅戲中也存在同名版本。
2、但普遍流行的有郭德綱、岳雲鵬、閆學晶、奚秀蘭、趙本山、北京天使合唱團等藝人演唱過的版本,其中以奚秀蘭、岳雲鵬和閆學晶的演 ...